本文轉自:解放軍報
探訪機器人“學校”
■本報記者 單慧粉
你知道機器人是如何開展訓練的嗎?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的中關村科幻產業創新中心一探究竟。
農業場景下的水果採摘,家庭場景下的收納清潔,醫療場景下的按摩理療,餐飲場景下的咖啡製作……在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記者看到多台機器人正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揮舞機械臂進行多元場景訓練。
該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負責人張欽鋒介紹,工作人員使用背腹式設備、VR設備等控制機器人進行行為訓練。其中,VR設備一方面可以獲取人的姿態,另一方面可以説明工作人員看到機器人的第一視角,從而實現遠端操作。系統會記錄機械臂、底盤、末端執行器等數據。之後,專業人員進行數據審核和標註,確保開源數據是高質量的數據集。
以按摩理療機器人為例,研發時會邀請中醫專家在人體背部標識穴位,然後生成數據。“這款機器人可以精準地識別人體背部的穴位,並自動規劃軌跡進行按壓。”張欽鋒說,同時它的末端還配備了感測器,能夠即時識別背部壓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按壓效果。
張欽鋒告訴記者,機器人學員日均“上課”8個小時,一個動作需要“學習”百余次,一天可採集有效數據100余條。目前,該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已有近百台機器人,搭建了家庭康養、特種作業、新零售、汽車裝配、3C電子工廠等十大場景,打造涵蓋“多場景數據採集—模型訓練—應用驗證”全鏈條的智慧化訓練場。
“今年,我們計劃通過採集超百萬條多模態高價值真實數據,驅動模型反覆運算升級,讓機器人更好更快地走入千行百業、千家萬戶。”張欽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