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消費綜合報導】在首次將“具身智慧”和“智能機器人”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背景下,中國機器人產業正迅速崛起,尤其是人形機器人領域,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在此浪潮中,電子皮膚技術作為關鍵突破點,正推動著機器人產業的一場“畫皮變革”。
電子皮膚,作為模仿人類皮膚功能的高性能感測器,能夠賦予機器人觸覺、溫度、濕度等感知能力,是實現機器人生產力進化的“最後一公里”。3月18日,在2025年GPU技術大會上,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預言,人形機器人將在5年內廣泛應用於製造業,而電子皮膚正是解決生產力和安全性問題的關鍵。
途見科技與兆威機電合作開發的搭載電子皮膚的機器人靈巧手,在今年1月的CES展會上驚豔全球。途見科技創始人兼CEO賴建誠表示,公司的電子皮膚厚度最薄可達100微米,賦予了機器人觸覺感知能力,為實際操作提供了基礎。
電子皮膚市場的潛力巨大。據Ground View Research數據,2024年全球電子皮膚市場規模約109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132億美元。在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增長,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750億元,佔全球總量的32.7%。
電子皮膚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材料、技術和標準等挑戰。如何實現材料的可拉伸性、電學和力學性能的平衡,以及如何規模化、低成本量產,是行業必須攻克的難題。此外,標準的缺失也為電子皮膚的商業化應用帶來不確定性。
儘管如此,電子皮膚的廣泛應用前景不容小覷。除了機器人領域,電子皮膚在醫療健康、智慧家居、智慧交通等領域也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擴大,電子皮膚有望迎來新一輪藍海。(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