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銀川日報
作者:魯人勇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由於豐厚的黃河濕地文化,自南北朝開始,寧夏就被譽為“塞北江南”。濕地的類型,通常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下面就寧夏黃河天然濕地的歷史變遷、現狀等方面作簡要論述。
黃河幹流的改道與遊蕩
寧夏平原降雨少,水資源基本靠黃河的上游來水。因此,黃河是濕地之本。研究濕地變遷,首先要研究黃河的歷史變遷。
漢代的黃河流向
黃河寧夏段河道,變化較大的是吳忠市青銅峽市與石嘴山市平羅縣之間的河道。漢代時,其主流走向與今天大不相同。
黃河之名,始見於《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前言:“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今天的青銅峽,漢代稱青山峽,又名上河峽。將《水經注》卷三中桑欽《水經》原文和酈道元的注文對照,漢代黃河主流走向是清楚的:河水出青銅峽後東流至富平縣城(今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附近),便分成主流和支流。主流改變方向折向正北,經西漢的靈武縣城(青銅峽市邵崗鎮),繼續正北流,經永寧縣西,入銀川市金鳳區,再北至西漢的廉縣東側(約今賀蘭縣暖泉農場),折向東至月牙湖鄉。關於《水經》的成書年代,學術界有多種說法:早至東漢,晚到晉代,其中傾向東漢的居多。據此,我們可以把上述走向當作兩漢黃河主流所經。
漢代黃河在富平縣城分出東支,又名“枝津”,東流經吳忠市(北魏在此置薄骨律鎮),到今興慶區月牙湖鄉(秦置塞外渾懷障)與主流匯合。枝津的走向,大致與今天的黃河相同。酈道元注枝津“以溉田圃”,可作灌溉之用。
東漢至兩晉的黃河改道
到北魏時,東支變成主流,原來的“西河”及洲島消失。這次的河道變遷,給後代留存了大量的湖泊濕地,包括唐代的五十里長湖“千金大陂”,清代的“七十二連湖”,今天的閱海公園、七子連湖等。
歷代的黃河遊蕩
黃河流經平原地區,由於岸線、河床全系沙土,所以會局部改道,而這段河床也稱遊蕩型河床。銀川平原有十幾座古城,均因黃河遊蕩而被毀。如秦渾懷障、北周曆城郡,毀於仁壽元年(601年);北魏至隋朝的懷遠縣城,毀於儀風二年(677年);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有千年歷史的靈州古城被河水沖毀,官府曾三遷其城,最後落腳在今靈武市。清順治初(1644年),黃河洪水危及靈州(今靈武市)城,官府組織民力在今河忠堡之西開溝,以分水勢。靈州城保住了,但河水主流卻順溝西移,原屬河西寧夏縣的河忠堡,被黃河切割到河東的靈州。1931年,為便於管理,河忠堡被劃給靈州。
黃河洲島與灘塗
從水利學的觀點看,大江大河從峽谷進入平原,流速變緩,泥沙沉降淤積,必然形成洲島和灘塗,皆屬濕地。黃河寧夏段,因為有黑山峽、衛寧平原,和青銅峽、銀川平原,所以洲島較多。
西漢眴卷縣洲島
西漢眴卷縣城在今中衛市中寧縣寧安鎮古城村。黃河出黑山峽,大量泥沙沉積,形成洲島。其北部為黃河主流,南部為岔河,即《漢書·地理志》所記“河水別出為河溝”。洲島西起今寧安鎮,東至白馬灘,長約30公里,寬1公里~4公里。至當代,大的洲島消失,但仍有小的河心灘數十個。
西漢靈洲島
前文已論及,西漢黃河主流在西,稱西河,即今青銅峽市邵崗鎮、銀川市金鳳區閱海公園、賀蘭縣暖泉農場一線;支流在東,稱枝津,走向與今天的黃河相近。西河與枝津在今月牙湖鄉匯合,中間形成洲島。《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記載,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靈州(此據中華書局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未點校本寫作[洲])縣。縣在黃河洲島上,“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州[洲]”。朝廷設牧馬苑二,稱號非苑、河奇苑。河奇之名,與靈州同出一轍。顏師古注曰:“苑謂馬牧也。水中可居者曰州。此地在河之州,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州,又曰河奇也。”查《漢書·地理志》,全國共設有5個牧馬苑,而靈州縣就佔了兩個,說明這個洲島的面積相當大,估算有2000多平方公里。
近代洲島
近代洲島俗稱為灘。清末至民國年間,吳忠市與青銅峽市之間有馬家灘、陳袁灘、中灘、唐家灘、楊家灘。其中的陳袁灘、中灘面積最大,陳袁灘過去屬吳忠市管轄,後因西河斷流而與河西陸地相連,故劃屬青銅峽市。
魯人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