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來,從北方街頭到南方巷尾,油條加豆漿,永遠是我們早餐的經典之選。
小吃師傅炸油條的時候都是將兩根麵條粘在一起,抻長後放入油鍋。油條一下鍋就迅速膨脹,“滋滋” 作響,再用筷子不時翻動,油條逐漸變得金黃,剛炸出來一口,酥脆有嚼勁,搭配豆漿,美味極了。
不過,信細心的您有沒有想過這麼個問題,為啥炸油條大體上都得是兩根一起炸?
有盆友馬上搶答:
這不是跟南宋大奸臣秦檜有關嗎?
岳飛精忠報國,率領岳家軍抗擊金兵,屢立戰功,卻被秦檜以 “莫須有” 的罪名陷害於大理寺內的風波亭。這一消息傳出,百姓們對秦檜夫婦的行徑義憤填膺,恨之入骨。
臨安城有個賣早點的點心師傅,聽聞岳飛的悲慘遭遇后,怒不可遏。他靈機一動,將麵團搓成兩個小人的形狀,分別代表秦檜和王氏,然後把它們背對背粘在一起,丟進滾燙的油鍋裡炸,還大聲吆喝:“快來吃油炸檜啦!”
這新奇的舉動和響亮的叫賣聲,瞬間吸引了眾多路人。大家紛紛圍過來,得知緣由後,都拍手稱快,競相購買。吃的時候,人們一邊咬著 “油炸檜”,一邊痛駡秦檜夫婦,以此來發洩心中的憤怒。
這種做法很快就流傳開來,各地百姓紛紛效仿,“油炸檜” 也逐漸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早點,後來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油條。因為它起源於對秦檜夫婦的痛恨,所以兩根相連的炸法便一直保留下來,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
其實這個流傳了幾百年的說法只能算是民間傳說。
據考證,油條的雛形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北魏賈思勰所著的綜合性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有記載,時間至少早南宋590多年。
書中提到了一種名為 “寒具” 的食品,製作方法跟現代油條大有相似之處。大致是用糯米粉與蜂蜜水等混合,揉成麵糰,將麵團切成小塊,再將小塊麵團牽挽成筷子粗細的長條,放入油鍋中炸製而成。因在寒食節期用,被稱為 “寒具”。
歷經發展到了唐朝北宋,出現了一些更加趨近油條的食品,比如 “環餅” 有文獻記載其形狀 “如餅樣,中空”。美食家們又在麵團的配方中加入了鹽、鹼、礬等物質,讓油條的口感變得更好。
所以,可以斷定,岳飛之前,油條早已有之。
另外有種說法我看到,說之所以這麼炸,跟我們中國傳統的陰陽觀念有關。
世間萬物皆可分為陰陽兩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兩根油條一起炸,一陰一陽,寓意著和諧、平衡。兩根油條相連,在製作過程中,相互支撐、共同膨脹,炸出的油條更加飽滿、美觀,或許也暗合了人們對和諧共生的追求。
可能也有些道理吧?不過我問了一下廚師,他說單獨炸一根油條,由於麵團較薄,在熱油中容易快速膨脹,導致外皮迅速炸焦,而內部還未熟透。
兩根油條疊在一起,中間有一定的空隙,熱油能夠均勻地滲透到油條內部,起到平衡,使得油條在炸制過程中受熱更加均勻,炸出的油條不僅外皮酥脆,內部也鬆軟可口。
換言之,兩根一起炸可以提高製作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炸出更多的油條,滿足更多顧客的需求。
的確,春節以前家裡自個炸傳統的麵食,饊子貓耳朵蒜蓉枝啥的,大體上都用了這個方法,代代傳承,體現了咱們古代傳統麵點師傅的智慧。
最後,請注意,我一直說大體上油條炸的時候是兩根粘一起,意思就是還真有單根炸的油條。
前段時間我去曾經北宋的都城開封杠子油條就是單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