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地闡述,遺傳的密碼DNA中並無所謂的知識概念,對我們所理解的“知識”,DNA視若無睹!
何謂知識?廣義上講,它是我們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技能,比如眾所周知的1+1=2即是。為何DNA無法承載這類資訊呢?
我們應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重新審視“知識”的定義。DNA所攜帶的遺傳資訊,與我們日常所稱的知識完全是兩類不同的資訊,它們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儲存。
DNA對人類(以及其他生物)而言至關重要,它主要負責兩件事:一是構建生物體的藍圖,決定了一個物種的特徵,例如我們人類擁有雙腿,蜘蛛八腿,豬有四蹄等。二是確保物種能夠存活並繁衍,DNA必須包含讓一個物種得以生存的基本功能,也就是本能。每個生物出生便具有攝食的本能,否則生存將成難題。還有,老鼠出生即會打洞,這是天生的本能。延續後代的本能亦至關重要,若無此能,物種也將迅速消亡。這些由DNA帶來的本能資訊,生物生來即有,無需後天學習。
而我們常說的知識或技能,通常是後天學習積累的,這些知識主要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而非DNA。
對於物種而言,DNA中攜帶的本能——生存與繁衍,才是至關重要的。DNA的信息儲存容量有限,只會儲存一些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本領。
直白地說,沒有所謂的“知識”,生命亦能延續(儘管可能充滿艱辛),知識仍可後天獲得。但如果缺失DNA攜帶的本能,任何物種都無法存活,滅絕將迅速降臨。
現代科學研究揭示,我們所稱的知識,實際上是以記憶的形式儲存於大腦中,這些記憶是神經元間形成的特定連接,並通過不斷的刺激轉化為神經信號。人類能夠保存這些知識,並進行讀取、回想。
然而,大部分神經元資訊的儲存時間極為短暫,很快便消逝無蹤,導致我們所記憶的大部分資訊迅速被遺忘——這些是“短期記憶”。
只有通過持續的重複練習,資訊才有可能轉變成長期記憶,成為我們所稱的知識。
、知識無法遺傳,並無遺憾,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幸事。試想,若人類能繼承上一代的知識,我們無疑會更加出色,節省諸多時間,但同時,我們也將繼承祖先的所有記憶,這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每個新生兒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巨大的可塑性,面對未來,他們充滿無限可能。
談及此處,不禁想起劉慈欣的科幻巨著《三體》中所描繪的場景:若知識能遺傳,整個人類社會可能會陷入一種固定思維模式,科技文明的進步可能會停滯不前,缺乏新元素的注入,人類社會如同死水一潭,可能導致文明的消亡!
實際上,人類不需要遺傳知識,我們無需這種“捷徑”。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記錄先輩們的智慧,供後代學習。
不僅如此,後代還能以新的思考方式,不斷繼承、發展、修正前人的知識,使之變得更加高效、更具普遍性。
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座知識的寶庫,他們耗費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努力,得出了那些智慧的結晶。而今天的我們,無需耗費幾十年,可能僅需短短一天,便能掌握並應用這些知識,這正是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正如父母無法給予我們全部,我們最終仍需自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最後再次強調,人類無法遺傳知識,這實際上是一種恩賜,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也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DNA只負責傳遞最關鍵的資訊給下一代,其餘的則需我們自己去探索和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