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浩瀚宇宙中,人類對於孤獨的體驗似乎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渴望能找到除我們之外的其他智慧生命體。雖然時不時有關於外星人現身地球的傳聞四起,不乏有人自稱曾與外星人有過面對面的接觸,但這些都如過眼雲煙,沒有留下實質性的證據。
由於缺乏確鑿的證據來證實外星人的真實性,我們甚至還未能在自己的星球上找到哪怕是最原始形態的外星生命體。
或許是因為對宇宙中其他文明的渴望,互聯網上關於“地心人”的流言蜚語層出不窮,這個理論宣稱在地球的深處存在著一個與地表文明迥異的地底文明。
斯諾登事件中,曾有爆料稱美國一直在與所謂的“地心人”進行接觸,他們的文明程度遠超人類,美國希望藉此提升自身的科技實力。然而,這些爆料最終還是被歸為陰謀論的範疇,因為在科學領域,證據才是最有力的發言者,而不是純粹的猜想與幻想。
然而,地球的內部真的有可能隱藏著另一個文明嗎?地球內部真的有空腔存在嗎?“地球空洞說”主張地球由三層殼體構成,層與層之間隔著大氣層,各自以不同的速度旋转,還有觀點認為地心深處存在著一顆小型太陽,為地底文明提供光照與能量。
但現代科學的探測技術告訴我們,地球並非空心的,而是一個固態的球體。地球內部不僅不存在所謂的地心文明,也沒有任何生命體存在,因為那裡根本不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科學家通過對地震波的分析等手段,瞭解了地球內部的結構。地球的核心是一個高溫高壓的鐵核,溫度可超過5000攝氏度。
鐵核之外是地幔層,這裏不斷受到核心高溫的影響,物質多呈熔融狀態,是火山爆發的源頭。
地幔之上便是岩石層,也就是地殼,這裡的溫度相對較低,生命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層。
生命無法在地球內部存在的原因在於,地球是固態的,內部的高溫和高壓環境,特別是地核,全是固態鐵,這樣的環境不可能孕育生命。
蘇聯時期曾實施科拉深坑計劃,嘗試深入地下,但在抵達莫霍介面后停止了,深度只有12262米。
那麼,為什麼停止呢?
因為隨著深入,溫度與壓力不斷上升,鑽頭極易磨損。而繼續深入沒有任何實際收益,得不償失,自然沒有人願意繼續。即便有人願意,技術也難以跟上。
當然,總會有人質疑:為何要用地球表面的碳基生命標準去衡量其他生命形式?地球內部能否存在矽基生命呢?這種設想本身無可厚非,科學確實需要想像。但我們必須清楚,只有想像而無後續驗證,那便成了空想。
科學家們當然不是傻子。他們尋找外星生命時,其實是在尋找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而非直接尋找生命體。因為確定一個星球的環境比直接發現生命要容易得多。我們無法用望遠鏡直接觀察一顆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
而且,就算是最先進的望遠鏡,也無法看到太陽系外的任何一顆行星,我們發現的所有太陽系外行星都是通過間接方式探測到的。
所以,尋找外星生命,我們必須先確定生命生存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對於未知的矽基生命,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需要怎樣的生存環境,盲目尋找沒有意義。
轉念一想,地球上的生命如此繁榮,為何我們對此視而不見呢?沒有道理這麼做。
就算“可能存在其他生命形式”這一觀點被廣泛接受,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提出“地心文明”的人應該自己拿出證據。不能“你說可能存在地心文明,卻讓別人去證明”,這並不合理,科學家們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