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一部三國,放眼望去都是國家大事,但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博弈。 當你抽絲剝繭,把所有故事剖開來看,便能領悟到一條真諦: 一切成敗得失的根源,不過“人性”二字。 智者拿捏人性,驅使人心,手執黑白,做下棋之人。 愚者則被拿捏,被操控,做了棋子還不自知。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你若能看懂三國里的世故人情,便能在複雜的社會關係里混得風生水起。
01
東漢末年,有一支軍隊,各路諸侯都想要收入麾下,卻又懼而遠之。
這支軍隊就是青州軍。
青州軍連家屬在內共計百萬餘人,其中身體強健者達三十萬。
可他們的前身是黃巾賊,作為反賊收編的軍隊,經常會出現嘩變、暴亂的情況。
可以說,這支軍隊是殺敵的利劍,也是噬主的猛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青州軍選擇了當時實力還不強盛的曹操,並從此忠心不二。
原因無他。
作為農民起義軍,青州軍最大的特點就是窮且貪,而曹操就是拿捏了這一點。
每攻下城池,繳獲的金銀、珠寶、傑作、古董,不管多名貴,曹操全部封賞將士,毫不含糊。
正如曹操所說,“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天下熙熙攘攘,何人不為利往?
趨利,是人的本性。
智者卻能在利益面前後退三分,把名利當做驅使人性的利器。
三國里,最勇猛的武將當屬呂布。
他勇冠三軍,天下無雙,卻在歷史的洪流中一步步功敗垂成,命喪白門樓。
說到底還是因為他貪婪成性,見小利而忘大義。
呂布雖是一頭猛虎,卻多次甘願為了一點利益而被人驅使。
就像董卓謀士李肅對他的點評一般,“有勇無謀,見利忘義,可以利驅之,以財馭之。”
李肅用一車珠寶和一匹好馬,就說服他背叛義父丁原,轉投董卓門下。
姜太公在《六韜·文師》說: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天下歸之。
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迷失雙眼;而層次高的人,更願意通過付出和分享,來獲得更大的實惠。
做人若要有所成就,首要的是捨得讓渡利益。
02
鬼穀子曾說:弱者嗜尊,以謙切入。
人活一世,誰都有鬱郁不得志的時候。
在一個窘迫無助的人面前,你對他越尊重,他越會努力報答你。
建安十三年,益州牧劉璋派張松拜會曹操。
張松滿腹經綸,有凌雲之志,想要說服曹操結盟。
可曹操卻嫌棄張松相貌醜陋,不肯聽他的言論,一頓嘲諷後就命人將其亂棍打走。
壯志難酬的張松在返回益州途中,經過荊州劉備的地盤。
劉備竟屈尊降貴,在官道上親自迎接,併為其牽馬執鞭。
看到張松身上的傷害,劉備心疼地為他上藥。
還說:“以前只恨路途遙遠,不得聆聽先生的教誨。”
之後幾天,更是出則同車,入則同席,臥則同榻,尊張松為上賓。
張松感慨:“曹操輕賢傲慢,劉皇叔謙恭下士,是難得的明主。”
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張松獻上益州四十一州郡的地圖。
後來,更是以死相報,為劉備換來奪取益州的先機。
劉備入主益州后,曹操十分後悔,卻也無可奈何。
陳壽在《三國志》中,就曾感慨劉備深得民心: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從織席販履之徒到大漢昭烈皇帝,劉備的支援者大多出生於寒門,來自社會的底層。
卻無一不是忠心耿耿,肝膽相照。
所以說,遇到弱者,不要去欺負,而要去拉攏。
很認同一句話:一個真正的智慧,不是對強者的仰視,而在於對弱者的敬重。
不以人弱而辱之,不以身貴而賤人。
把別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留一條後路。
當有一天你需要時,你給予的尊重和善意,才會加倍地流轉到你身上。
03
建安三年,諸葛亮有北伐之心,然而南方常有蠻人作亂。
蠻人勇猛,諸葛亮曾多次派使者前往安撫,效果甚微。
於是,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大功告成準備撤退時,彝族首領孟獲帶軍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驍勇善戰,意志堅強,在南蠻之地極得人心,決定要將他徹底降服。
第一次生擒孟獲后,孟獲並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沒過多久,孟獲再被抓住。
諸葛亮又放了他。
之後,孟獲換了多次計謀,可全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還是不殺他。
待到第七次,諸葛亮仍然讓孟獲回去整軍再戰。
孟獲已然心服,不肯離去,他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就這樣,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此後,乃至蜀漢滅亡,南中地區也沒有發生過叛亂。
人是慕強的動物。
勇者嗜強,非三言兩語能夠被打動。
自古以來,英雄惜英雄,真正有能力的人,也會欣賞能力旗鼓相當的人。
當你若想與這樣的人交往,一定不要吹噓或者言行不一,而是要亮出你的真本事,讓他認為你是一個跟他棋逢對手的人,這樣就容易親近了。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亂世,群雄紛爭,你方唱罷我登場。
諸如曹劉孫,之所以能夠笑傲群雄,離不開對人性的精準把控。
當你洞悉了人性,就掌握了社會運行的底層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