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我再也不想把孩子培養得如此優秀……”
更新于:2025-03-26 01:15:16

01

最近,刷到了一位博主@北京剛哥訪談的視頻。

其中一期視頻中,博主在養老院遇到了一個老太太,一打聽,老太太竟然是核工部某研究所退休的高級工程師。

她的兒子也很優秀,在美國讀博,如今已經成了一名律師。

然而當談到教育問題時,老太太卻說:“如果有來生的話,我絕不把小孩培養得優秀點。”

這是為什麼呢?

老太太以身邊人舉例:

她的一個朋友,三個孩子都很出息,去了國外工作,可如今朋友年紀大了,老伴也去世了,朋友就成了空巢老人,每天孤零零一個人吃飯、遛彎;

還有個年長一些的同事,女兒大學畢業後就出國了,這麼多年再也沒回來,連父親去世都沒露面。

而老太太自己也是如此。

雖然住著高級養老院,每月拿著一萬元左右的退休工資,但卻無人陪伴,寂寞又無奈。

所以老太太很羡慕那些沒多大出息,但卻能常伴父母身邊的孩子。

就像《人世間》裡面雷佳音扮演的小兒子周秉昆。

他自幼就不如哥哥姐姐聰明,哥哥考上了北大,後來又當了官,姐姐也是北大畢業,後來還出了國。

而周秉昆成績不好,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工人。

可就是這個家裡最沒出息的孩子,在哥哥姐姐遠走他鄉,離家萬里的時候,成了家裡的頂樑柱:

母親癱瘓在床,周秉昆和妻子日夜精心照顧,一伺候就是兩年多,直至母親恢復神智。

平日里也是他忙裡忙外,帶父母看病就醫,為父母排憂解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從來沒喊過累,也沒偷過懶。

正是這個最不起眼的老幺,用自己的善良和擔當成全了哥哥姐姐的精彩,托舉起了父母的晚年。

就像一位校長在演講中說的: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有的孩子沒有。

沒有資質的孩子是來報父母恩的,因為讀書特別好的,將來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見面只能靠視頻,讀書沒資質的等我們老了可以常伴左右。

今天載我們去吃牛肉丸,明天載我們去吃海鮮,想想真美好。”

是啊,每個孩子的降臨都有他的使命。

有出息的孩子會為了更遠大的抱負,奔赴屬於自己的遠方;沒出息的孩子則能留在身邊,帶給我們平凡的幸福。

02

之前,網上曾有一段8旬獨居老人傾訴心聲的視頻火遍全網。

老人對著鏡頭,說自己太孤獨了,在教育戰線上辛苦了一輩子,可如今沒有人在自己的身邊。

老人這一生,有兩個女兒,兩個兒子,8個孫子,7個重孫。

孩子們雖然孝順,可為了生活,他們分別在美國、廣州、株洲、茶陵縣工作。

一年到頭,在家的時間寥寥無幾。

是啊,優秀的孩子,固然是父母的驕傲。

可很多時候,孩子越是優秀,就意味著離父母越是遙遠。

記得作家九爺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對夫妻,兩人都是教師,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捨得砸錢培養兒子。

從兒子很小的時候起,兩口子就風雨無阻接送孩子上各種培優班、奧數班。

而孩子也不負眾望,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國內頂尖大學,畢業后又出國留學就業,薪資豐厚得令人咋舌。

後來,兒子定居在德國,老兩口將市區的房子賣了,資助兒子在國外買房。

一開始,老兩口期待著,兒子能接自己去德國養老。

可沒想到,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兒子卻絕口不提接父母出國的事。

期間,也只回國過兩趟,且每次都是行色匆匆。

老兩口雖然心裡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安慰自己,兒子有出息是好事,總不能剪斷孩子的翅膀不讓他飛。

直到後來,老爺子被確認為肝癌晚期,時日無多了。

兒子雖然回來了,但全程都在打工作電話,最後,更是拋下無助的母親和重病的父親,直接回去處理工作了。

幸好老太太有兩個外甥,幫忙在網上掛號、買票,後來又輪流守夜。

可即便如此,老爺子還是撒手人寰了。

在最需要家人慰藉的當下,兒子卻在千里之外,還把給母親養老的責任扔給了兩個表弟。

對此,老太太寒心不已。

又過了幾年,兒子突然回國,老太太本以為是兒子良心發現,後來才得知,兒子其實是奔著拆遷補償來的。

經過這件事,老太太徹底看透了兒子。

她很後悔,自己當初只顧著抓孩子的學習,卻沒有培養他的好品格,才落得個晚景淒涼。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生活中,很多父母一心想把孩子送進名校,以成績優異當成唯一的目標。

但實際上,培養出一個善良孝順,心裡有別人的孩子,哪怕他的成績不是那麼好,才是父母一生真正的福氣。

因為到了晚年,父母就會發現:

孩子再優秀,成績再耀眼,也不過是過眼雲煙,而一個懂得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時時刻刻把父母放在心上的孩子,才是自己一生的依靠。

03

曾看過一則新聞:

山東濰坊,有個男孩學習成績一般,他的父親本想好好訓斥他一頓。

可當父親參加完兒子班級組織的聯歡會後,卻突然轉變了態度。

原來,他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班裡很受歡迎,遇到困難時,同學們都願意去主動説明他。

而且這孩子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經常帶零食到學校去感謝那些説明過他的同學。

曾幾何時,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夠飛黃騰達、出人頭地,但遺憾的是,這世上90%的人最終都會落入平凡。

而父母這一生,說到底都要學會跟自己、跟孩子的平凡和解。

正如一位作家在給兒子的信中所寫的:

“比起讓你成功,我更希望你快樂。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的人,那對於你來說,做個華爾街經理,每天為錢的數位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其實,我也有個“學渣”孩子。

從上一年級開始,我兒子就暴露出了渣娃特質:字寫得歪歪扭扭;回家後第一件事永遠不會是寫作業;每天不是數學書沒了就是作業本丟了……

每每看到兒子這樣,我心頭的無名火就會噌得一下燃起,灼燒我的理智,讓我焦慮不已。

後來,年齡不斷增長,我兒子的成績卻一直停留在中等偏下。

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更是成了為數不多英語不及格的孩子之一。

我得知後,眼前一黑,四處帶兒子補課。

週末、公休日,給他佈置了大量的練習題,就連吃飯、坐車時,我都會見縫插針讓他默寫單詞。

可結果,除了眼鏡度數加深,兒子的成績依舊毫無起色。

直到最近,看了這些案例,我才開始重新思考起教育的終極目的。

我突然意識到,兒子身上其實有太多被我一直忽視了的閃光點:

他雖然文化課成績一般,但身體素質很好,平時喜歡打籃球,還是校隊的主力,老師都很看好他;

他不擅長英語,但很擅長交流,是班裡的副班長,同學們有爭執了,都願意找他裁決;

他平日里一寫作業就惹我生氣,但不學習的時候,真的是個很暖心的孩子,會幫爺爺奶奶幹活,會給爸爸洗襪子,還經常給我煮奶茶喝,記得家裡每個人的喜好和口味……

這樣的一個孩子,或許將來成不了科學家,成不了大老闆。

但我相信他一定會是一個踏實可靠的朋友,一個細心體貼的伴侶,一個能夠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陪伴我和孩子爸爸的好兒子。

作家周國平曾說過: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這世上,有主角,就註定有配角。

主角有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精彩紛呈的過往,但配角,也有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並不是只有當了主角,生命才會圓滿。

如果我的孩子成不了主角,當一個幸福的配角,其實也不錯。

04

我很喜歡清華大學教授劉瑜說過一句話:

“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

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

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優不優秀,不應該是衡量一個孩子唯一的標準。

放下心中的焦慮,別再羡慕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多發掘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看似愚笨的孩子,也是來報恩的。

現在我們悉心照料他,欣賞他,終有一日,他也會成為我們的拐杖、手脚和精神支柱,在細水長流的陪伴中,成為我們幸福的源泉。

運動建議
運動建議
2025-03-26 14:37:38
成為最好的自己
成為最好的自己
2025-03-26 14: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