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呼和浩特日報
錫林南路小學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清泉街小學學生表演舞獅
石東路小學師生進行“老鷹抓小雞”遊戲
內蒙古工業大學附屬小學學生練習獨輪車
清泉街小學學生玩跳格子
大學路小學開設了射擊課
●本報記者 楊彩霞 楊永剛 王中宙 實習記者 若谷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啟用時間不低於2小時。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相繼出臺政策,迅速作出部署,自2025年春季學期開始積極落實。
連日來,記者走訪首府多所中小學校瞭解到,各中小學校通過體育課增加至每天一節、課間由10分鐘延長至15分鐘、創新體育活動形式等舉措,推動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不僅幫助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更在團隊協作中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讓體育教育真正成為落實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
分級活動 點燃運動熱情
3月20日上午,隨著清脆的下課鈴聲,武川縣第三小學的操場瞬間變成沸騰的海洋。該校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設計了分級體育活動,讓校園充滿生機與活力。
“注意防守!”籃球場上,六年級學生李明陽一邊擦汗一邊與隊友交流戰術。他告訴記者:“我們班今天約了3場友誼賽,下節課間還要轉戰乒乓球臺。我們現在每天都很期待大課間,跳繩、羽毛球、排球輪流玩,根本停不下來。”
記者在該校操場上看到,六年級同學在籃球對抗賽中,奔跑、傳球、投籃一氣呵成,盡顯青春的力量與激情;五年級同學在長繩間靈活穿梭跳躍,配合默契,整齊的節奏展現了團隊協作的精神;四年級同學在綠茵場上追逐奔跑,搶斷、傳球、射門……汗水在春日里盡情揮灑;三年級跳格子區傳來陣陣歡笑聲,同學們像跳躍的音符在方格間舞動;二年級同學快速甩動短繩,繩子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一年級“小萌娃”們正在進行沙包大作戰,五顏六色的沙包在空中劃出美麗的拋物線,歡樂的笑聲回蕩在校園上空。
“我們通過科學設置運動強度和密度,確保每個孩子每天運動不少於2小時。”該校體育老師表示,學校以“陽光體育”為核心理念,構建了“三階遞進式”大課間課程體系。低年級以趣味遊戲為主,中年級側重技能培養,高年級強化團隊競技,涵蓋了耐久跑、跳繩、力量訓練、拉伸等環節,有機融合耐力、力量、柔韌性訓練,兼顧趣味性與實效性,切實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課程創新 激發運動活力
清晨,伴隨著悠揚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勵志口號,賽罕區錫林南路小學的學生走向操場,開始了20分鐘的早鍛煉。同學們在操場中間進行回字形跑步、開合跳、燃脂操等運動,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錫林南路小學採用‘3+1+1’和‘4+1’的活動模式,將早鍛煉、上下午30分鐘大課間、小課間、常規體育課和延時體育活動課有機結合,確保每天一節體育課,全面落實陽光體育兩小時。”該校副校長陳衛東告訴記者。
上午第二節課下課鈴聲過後,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大課間操成為校園一道充滿朝氣的風景線。學生們隨著《七彩陽光》與《校園五禽戲》的旋律舒展肢體,既有體操的韻律美,又彰顯青春活力。
大課間結束後,四年級(10)班學生在操場上玩起了“打龍尾”遊戲。同學們或排成長龍蜿蜒行進,或在圈外手持軟排球輪番擲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史宸遠同學興奮地分享道:“現在每天都有體育課,既能交朋友又能強身體,感覺我們班更團結了!”
足球場上,小球員們正在練習繞行障礙物動作,他們在球場上來回穿梭,身姿靈活,教練在一旁耐心地指導,不時吹響哨子,糾正著球員們的動作。
“為了豐富孩子們的體育活動,學校成立了籃球、足球、排球、武術等體育特色社團,每學期組織社團招新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同時,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引進了射箭、射擊、乒乓球等校外優質資源,確保每位學生每天都能享受至少2小時的陽光運動時光,讓他們在運動中釋放激情。”錫林南路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張國忠說。
在新城區團結小學,下課鈴剛歇,四年級(2)班的教室里便傳來清脆的落子聲。學生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圍在一起,一個棋盤、兩盒棋子,幾個“足智多謀”的軍師,兩方快樂地“對決”,動手動腦,愉悅身心。
“小小的棋局裡蘊含著豐富的道理,下棋能夠讓孩子們從中明白‘走好每一步’的人生哲理。”該班班主任表示,有了豐盛的課間室內外遊戲,可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
據瞭解,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已經成為該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晨跑小課堂、下五子棋、跳棋等課間益智活動,不僅強健了學生的體魄,還提升了他們的思維敏捷性和團隊協作能力。
走進玉泉區清泉街小學,田徑場上奔跑的身影、教學樓前躍動的身姿、此起彼伏的歡笑聲,讓校園裡活力四射。
據瞭解,清泉街小學優化課程設置、豐富課間活動,保證每天一節體育課,讓學生在校園中動起來,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
每天清晨,伴隨著初升的朝陽,學校有氧運動準時拉開帷幕。聽到集隊號,學生們迅速集合,各班整整齊齊地在操場上排好隊伍。在富有節奏的音樂聲中,學生們開始進行慢跑、熱身操等晨練專案。25分鐘的晨練讓學生們快速擺脫清晨的慵懶,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新一天的學習生活中。
學校每天有兩個15分鐘課間活動。在這段時間里,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跳繩、踢毽子、打籃球、踢足球、跳方格等活動,放鬆身心,緩解課堂學習的疲勞。
每天下午的30分鐘“陽光大課間”是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的重要環節。學校結合自身特色為學生們設置了多元拓展的運動空間。《少年志》展現出中華武術的獨特魅力;歡快的《少年》自編操,以動感的音樂、靈動的身姿,盡顯青春活力;足球、籃球等球類活動,更是讓學生們在球場上盡情奔跑、揮灑汗水,享受著團隊運動的樂趣。
學校按照學段年級特點,每學期安排不同的課程內容,開設了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課程,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
此外,學校還給家長發放了《清泉街小學體育鍛煉倡議書》,鼓勵家長每天陪孩子進行至少30分鐘的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親子瑜伽、跳繩等。學校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觀摩學校體育課程和活動,瞭解孩子在校運動情況。
精準施教 促進體能優化
在內蒙古工業大學附屬小學(呼哈路小學),體育教育同樣充滿了創新與活力。學校不僅確保了體育課程的全面覆蓋,包括田徑、球類、體操、武術等多個專案,還引入了AI技術,通過智慧設備收集學生的運動數據,生成個人化報告,助力教師精準施教。不僅如此,該校還推出了“共用體育器材”計劃,高效利用課間,激發學生們的運動興趣。這些創新舉措的實施,使得學生們的體質得到了明顯提升,運動參與度和成就感顯著增強。
“新學期校園內增加了許多設施,例如沙包、跳繩和輪胎等。跳繩可以鍛煉我們的節奏感,沙包可以鍛煉我們的協調性。學校新增的這些設施有助於我們身心健康成長,讓我們的學校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內蒙古工業大學附屬小學(呼哈路小學)學生高子軒說。
在內蒙古大學附屬小學,延長後的陽光大課間活動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大課間練習內容豐富多樣,週一至週五各有側重。學校還結合音樂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領,並根據不同年級特點控制練習難度,讓每位學生都能收穫成長。
除了常規大課間活動,學校還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特色運動專案。晨間的“體能加油站”包括武術操練、花樣跳繩、耐力跑道等專案,錘鍊學生體魄,提升精氣神;課間十五分鐘的“跨學科遊樂場”,將跳房子與數學口算相結合,交通、消防、環保主題大富翁遊戲融入安全教育與環保理念,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學校開設下午延時服務的“班主任運動工坊”,由班主任與體育教師打造“室內體能操+戶外團隊遊戲”套餐,保障運動時長與品質。
自陽光大課間活動升級以來,校園內充滿歡聲笑語。學生們在運動中增強了體質,培養了堅韌性格和團隊合作精神。
運動“加時”,快樂“加倍”,記者在採訪中看到,不少學校積極落實國家、自治區、市要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育運動,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設置多樣化的體育鍛煉課程,實施激勵性的體育鍛煉評價體系,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體育的樂趣,為學生們的成長加油。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 楊永剛 劉清羽 王劭凱 實習記者 若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