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南日報
鄭州市惠濟區某小學組織學生與家長進行跑步比賽。
在鄭州一家健身房,教練在指導會員健身。
市民在參加業餘網球比賽。
本欄圖片均為本報記者 鄧放 攝
□本報記者 趙大明
3月20日晚,在鄭州市鄭汴路上的黃金時代健身館,40多名顧客或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或練習各類器械,或在教練引領下跳著健身操。“這裡邊有不少老面孔,有的已經在這兒鍛煉了10多年。”店長張悅向記者介紹,也有一些人辦了短期卡,嘗試幾周后因不見效果甚至“越減越肥”而放棄。
今年是國家“體重管理年”活動的第二年,在全國兩會期間,相關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隨著體重管理意識的普及,體重焦慮也變得日益普遍,關於“減肥難”的疑問也越來越多。“管住嘴”是否意味著吃得越少越好?為什麼經常“邁開腿”卻依然減不了肥?哪些人需要藥物干預,又要注意些什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對控制飲食普遍存在誤解
“瘦身不成功的顧客,大多敗給了‘吃’。”從業多年的張悅直言,健身逐漸成為全民消費熱點,到館里諮詢、辦卡的人越來越多。但一些新手容易“走極端”,有的人鍛煉是為“放開了吃”獲得心理補償,回家後心安理得地大吃大喝;還有的節食一兩周后難以堅持,隨後報復性進食。“三分練七分吃,吃得不對只會事倍功半。”張悅說。
“對於控制飲食,大眾的認知還普遍存在偏差。”3月22日,河南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王麗敏向記者介紹。該科室早在2016年便開設了減重門診,前來問診的人數逐年增多。但很多人到了這裡,一開口就問“是不是盡量少吃點就行了”。在她看來,控制飲食當然重要,“三分練七分吃”的說法也不無道理。雖說適當節食會減輕身體負擔、製造“熱量差”,但想當然地認為“吃得越少越好”是錯誤的。
“在‘A4腰’‘筷子腿’等畸形審美標準的刺激下,一些人因減肥心切而過度節食,造成身體脫水,雖在短期內表現出減肥效果,但身體調節機制會不斷放大饑餓感,一般人很難堅持。”王麗敏介紹,即便能堅持下去,長期不合理的節食也會導致肌肉流失、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內分泌紊亂等健康問題,嚴重的還會引發神經性厭食症。
“‘少吃’遠不如‘會吃’,沒必要饑一頓飽一頓。”王麗敏說,只要改變飲食結構,如提高優質碳水和蛋白質攝入比例等,比節食的效果更好。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中,鼓勵主食以全穀物為主、保障足量的新鮮蔬果攝入、優先選擇脂肪含量低的食材等。但是,“相較於我國南方,我省傳統的飲食結構和烹飪方式更容易讓人增重。”王麗敏坦言,大量攝入油條、麵條、饅頭等高碳水食物以及高鹽、高油、高糖等烹飪習慣,不僅無助於減肥,還為身體埋下了一個個健康隱患。
改變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並非易事。說起來,這就像一場挑戰慾望的長久戰爭。“肥胖會帶來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關節疾病、冠心病等潛在健康威脅,還會增加10多種癌症的發病率。”王麗敏說,為了健康而做出改變不僅必要,也是值得的。
科學運動才能健康瘦
“年齡一大,代謝大不如前,容易變胖。”曾經,記者和不少同齡人對這個說法深信不疑。但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結論證明,20—50 歲的能量代謝率相對穩定,並不會因年齡增長而降低。中年發福的主要原因,是運動量逐年降低和飲食熱量過剩。
而很多中年人堅持“日行一萬步”,卻收效甚微。“多走路對身體肯定有好處,快走還有助於降血糖,但對減肥來說還不夠。”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治療師付洋洋介紹,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缺一不可。“220減去年齡,可以估算出最大心率。”付洋洋介紹,運動時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7%—63%屬於低強度,64%—76%為中等強度,超過76%則為高強度,“運動強度需在中等以上,每次的時間則最好在30分鐘以上。跑步、羽毛球、騎自行車等,都是公認的高效燃脂運動。”
但另一方面,“人到中年,肌肉量和骨密度都會降低,尤其是對突然發胖的人來說,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和腰椎都會承受數倍於體重增加的壓力。”付洋洋說,到該科室諮詢的中年人,以膝關節損傷者居多,“突擊鍛煉會造成身體勞損,得不償失。體重基數過大、突然增重和長期不運動的人群,在減肥早期更宜採用游泳、甩戰繩訓練、固定器械抗阻訓練等方式,循序漸進地提高強度。”
藥物干預有效但要謹慎
“目前來看沒有不好的感覺,就是不知道餓,晚上吃根黃瓜就飽了。”1個多月前,53歲的鄭州市民王鵬(化名)在金水區某醫院接受篩查和評估后開始定期注射“減肥針”司美格魯肽,目前體重已從103公斤降至95公斤。
王鵬長年在鄭州做生意,平時應酬多,血糖偏高,加上有膝傷,通過運動減肥不太現實。這兩年,和他情況類似的幾個朋友陸續打了“減肥針”,效果看起來還不錯,有些人“瘦得還比較多”,這才讓他下定了決心。而將來一旦停葯會不會反彈,仍讓他有幾分忐忑。
記者從省內多家醫院的減重門診瞭解到,對於存在食慾異常旺盛、承重關節疼痛、呼吸困難等情況,或合併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脂肪肝的超重群體,一般可將藥物治療作為輔助手段。目前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減肥藥物,多有延長飽腹感、減少饑餓感等功效。
“促成肥胖的因素因人而異,用藥前一定要到醫院等正規機構諮詢、檢查和綜合評估,獲取專業化建議。”多位醫生提醒,自行購買或濫用減肥藥存在較大風險。在臨床上,不乏因私自用藥而無效、反彈或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案例。
另一方面,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覺醒,體重管理行業迎來利好。無需手續或僅需簡單手續便能在藥房、商場或線上購買的非處方藥、代餐類產品和減肥保健品大量湧現,產品類型更是魚龍混雜。
“消費者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某些產品宣傳的減肥效果誤導而盲目使用。”王麗敏說,歸根結底,藥物是工具,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可靠也最可持續的減肥方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於並不肥胖、身體各項指標均正常的人,更不應採取藥物和保健品等手段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