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誤了日本製造?
更新于:2025-03-26 13:08:13

文/ 侯恬

日本媒體《經濟新聞評論》稱,在日本,購買電視機就選日本企業品牌這一消費行為正在發生改變,許多日本消費者開始更多選擇中企品牌。

今年1月的數據顯示,在日本國內的平板電視市場上,海信集團和TCL等中國企業的銷量份額在2024年首次超過了50%,而日本國內大企業索尼和松下的市場份額均低於10%

在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在《失去的製造業》一書中提到,如今日本製造業面臨的幾個問題,如面對十年一輪的新技術浪潮時,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因循守舊,錯失機會;有的日本企業過於苛求對市場需求無益的性能與指標,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在研發上不能及時調整產品。

在相當長時間里,日本產品都是高品質和高性能的代名詞,在家電、汽車、半導體、液晶面板等製造業領域,日本企業一度佔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成為全球工業領域的一面旗幟。

然而,過去三十年間,日本製造卻陷入停滯,傳統優勢產業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新興產業的發展卻未能及時跟上腳步,填補增長的空缺。

這一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和日本製造業長期精益求精的技術傳統,和保守的經營戰略有關。

日本製造業向來注重精細化,這種特質在製造業上游領域,如材料、關鍵零部件、製造裝備等需要長期投入、持續跟蹤和精益求精的環節中,無疑會形成不小的優勢,這也被日本長期以來總結為“引以為傲的工匠精神”。

這種“工匠精神”曾經為日本產品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併為其構築了產業壁壘。然而,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這種模式卻逐漸成為制約日本製造業發展的枷鎖。

日本企業對產品的精益求精近乎苛刻,不惜在品質提升和技術深化上投入海量資源。這使得日本的家電、手機、計算機等產品製造成本居高不下,生產週期漫長,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出了市場客戶的實際需求,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與此同時,後起之秀的中國和韓國企業憑藉規模優勢、成本控制和高效運作,精準契合了電子產品快速反覆運算、價格親民的市場需求,逐步在市場競爭中超越了日本企業。

中國家電席捲日本市場

日本長期以來所奉行的漸進式創新模式,更是使其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陷入被動局面。

相關調查顯示,日本90%的研發物件為傳統技術的改良,對創新型技術的開發則只佔10%。然而,再好的改良式創新都容易被像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這樣的顛覆性創新所取代,這也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手機、汽車等領域的衰退。

日本之所以在製造環節沉迷於“埋頭苦幹”,和其發展過程中供應鏈的改變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之後,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日本企業將一些生產基地外遷至海外,而設計和研發中心則繼續留在日本本土。

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本製造業在技術開發與市場開拓之間的脫節,使他們過於關注研發和設計上的細節,反而忽略了市場的需求,導致產品出現“性能過剩”的問題,反而喪失了性價比優勢。

日本工廠過於追求精細化

最終導致,無論是傳統製造業還是新興製造業領域,日本都逐漸被中國等競爭對手趕超。

儘管部分日本企業試圖通過併購重組、融入各國新興產業鏈等方式進行自救,但想在中國製造龐大的規模優勢面前複往昔的輝煌,恐怕難度極大。

千禾“歸0”
千禾“歸0”
2025-03-26 04: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