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100%控股,浙江三兄弟要IPO
更新于:2025-03-26 05:52:23

IPO回暖下的豪賭。

作者 |筆鋒   來源|投資家(ID:touzijias)

IPO回暖下的豪賭。

近日,一則消息突然在資本市場成為焦點。

2024年唯一被否的IPO企業——勝華波(浙江勝華波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時隔14個月後高調宣佈重啟上市計劃,並完成IPO輔導備案,標誌著其第二次衝擊資本市場,保薦機構也從安信證券換成海通證券。

資本市場從不缺故事,但勝華波的故事格外耐人尋味。從“被否”的標籤,到家族100%掌控的局面;從大額分紅與募資之間的矛盾,再到現金流與利潤的背離,這家汽車零部件巨頭似乎帶著諸多爭議強勢回歸。

2022年,勝華波志在必得地遞交了IPO申請,憑藉著在行業內的所謂“領先地位”,一副勝券在握的模樣。然而,2023年全面註冊制落地后,申請平移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一切開始變味。內控缺陷、關聯交易等亂象紛紛浮出水面,問題接踵而至。

到了2024年1月12日,勝華波的IPO申請被無情否決,成了當年唯一“折戟沉沙”的企業。上市委對其內控不健全、財務數據不透明以及分紅與募資計劃的自相矛盾等問題,發起了嚴厲追問。這些問題猶如利箭,直擊勝華波要害,使其上市之路戛然而止。

時隔一年多,勝華波迫不及待重啟上市,火速換掉保薦機構,顯然是想靠新機構的專業能力,趕緊解決前期的遺留問題,急切程度可見一斑。

如今,隨著2025年3月其與海通證券簽署輔導協定,重啟上市計劃,市場目光瞬間又被吸引過來,這個既有增長潛力又充滿爭議的家族企業,又站在了風口浪尖。

勝華波的核心問題,始於家族控制的絕對權力。

翻開股權結構表,發現王上勝、王上華、王少波三兄弟,牢牢攥著公司100%的股份把公司變成了“家族的私人領地”。這種“家族即企業”的模式,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家族權力的壟斷,不僅體現在股權上,還蔓延至管理層。董事會9個席位,4個被家族成員或親屬佔據,公司高管也幾乎被家族成員“包場”。

高管名單中,女兒管董事會、女婿當總經理、兒子任副總公司決策層幾乎成了“家族內部會議”一絲縫隙都沒留給外人,內控制度更是形同虛設。

這種“親友團”扎堆的治理結構,讓內控獨立性蕩然無存直接引發監管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強烈質疑,當所有權力都攥在家族手中,如何確保企業決策不受私人利益干擾?

在財務運作中,家族控制的隱患暴露無遺。

2019到2021年,勝華波累計分紅3.05億元,幾乎全進了王氏家族的口袋,且大筆資金流向房地產開發投資、理財、歸還發行人拆借款、購房、股權投資及借款、家庭支出的同時,卻又向市場伸手要9.02億元募資,其中5億元直接補流。

這一操作,被外界直指“左手分紅、右手圈錢”,是在利用資本市場填補家族套現后的資金缺口。

2022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僅占凈利潤的40.65%,遠低於行業平均水準。應收賬款餘額飆升至8.9億元,占營收近三成,還因為北汽銀翔、華晨汽車等客戶破產,壞賬根本收不回來。

更危險的是,應收賬款與存貨合計占流動資產比例超90%,這意味著公司資金鏈長期被“凍結”,一旦下游客戶再出問題,流動性崩盤幾乎無可避免。

可以說,勝華波2024年IPO被否,絕不僅僅是“審核未通過”這麼簡單。

當家族成員深度介入經營,任何關聯交易都可能成為利益輸送的通道,投資者怎能不心生警惕?

39年築起的護城河,行業地位無可爭議。

當人們談論起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隱形冠軍”時,勝華波的名字總會出現在前排。

從1986年的小作坊起步,一路狂飆到現在擁有540畝生產基地、超5000名員工的行業巨擘,它在汽車雨刮器和座椅電機這兩大細分賽道的統治力,早就超越了簡單的市場份額。

這家紮根溫州里安38年的企業,用一組組硬核數據詮釋著何為“行業地位無可爭議”。翻開它的客戶名單,上汽、一汽、東風、廣汽,還有吉利、長城等國內主流車企,全都是它的座上賓。

放眼全球市場,掌控通用、福特、大眾等國際品牌供應鏈的頂級零部件巨頭佛吉亞、麥格納、李爾也把它奉為座椅電機的核心供應商。

靠著這種“內外通吃”的佈局,勝華波在2022年直接拿下兩個行業第一:國內雨刮器市場佔有率24.6%,全球座椅電機份額19.22%,妥妥地撐起了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半壁江山。

最終,市場也用真金白銀,為它的實力投票。

營收從2020年的19.28億元飆升到2022年的31.94億元,淨利潤更是從1.92億元暴漲到3.85億元。這樣的增長絕非偶然,當新能源汽車浪潮席捲全球,勝華波的電機技術恰好卡位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節點。簡直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妥妥的站在了風口上。

所以,別小看勝華波,它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絕對是個“狠角色”。當一家中國民營企業能同時拿下“浙江省出口名牌”和“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業雙重認證時,誰還會質疑它的行業地位?

上次IPO被否,那只是暫時的絆腳石,根本不算什麼。畢竟實力擺在那裡,未來的發展潛力依然巨大,並且這條護城河只會越來越寬。

二次闖關,更像一場“豪賭”。

2025年,A股IPO市場悄然升溫,彷彿給資本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截至3月19日,滬深北交易所已有19單撤回專案重啟,市場一片熱鬧。

在這股回暖潮中,去年唯一被否的勝華波高調現身試圖抓住“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的政策視窗期,重新殺回資本市場。

為了這次重啟,勝華波也是下了血本。它從安信證券轉投海通證券,試圖用更強的投行背書,來換取審核寬容,給自己增加幾分可信度。

畢竟,上次被否,家族控制的問題被批得體無完膚。三兄弟王上勝、王上華和王少波,直接和間接持股100%,家族成員遍佈公司高管層,這種家族式治理結構,讓監管層和投資者都心存疑慮。

但勝華波也知道,光靠換投行,家族控制的問題還是無解。關鍵崗位的人事架構依舊寫著“家族通訊錄”,除非引入外部股東,否則即便保薦機構再強,也難以掩蓋其“家族式治理”的固有缺陷。因此,勝華波這次重啟IPO,面臨的最大挑戰,依然是這個“家族IPO魔咒”。

只能說,換保薦人容易,改基因難啊!

勝華波的IPO困局,折射出中國家族企業的集體焦慮,做大需要資本助力,但“家族控制”的執念又成為上市路上的絆腳石。

當市場用腳投票、監管重拳出擊,留給這類企業的選擇愈發清晰:要麼打破“家天下”的枷鎖,用透明治理贏得信任;要麼困守舊模式,在資本市場的門檻前反覆碰壁。

但無論如何,資本市場需要記住,IPO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若其無法用行動證明“脫胎換骨”,即便上市,也難逃成為又一個“資本泡沫”的命運。

勝華波能否打破這個“魔咒”?市場都在觀望。如果勝華波能在家族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間找到平衡,或許這次重啟,真的能成為它翻身的機會。但如果它還是老樣子,那這次重啟,可能只是又一次“竹籃打水一場空”。

政策回暖不等於放水,家族企業的IPO門票,終究要靠透明治理來換取。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