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吃多了會得腎癌?好心提醒:5個原因別碰,腎會感謝你
更新于:2025-03-26 11:29:51

老馬特別愛好養生,但他不信藥店裡賣的保健品,而是對中藥情有獨鍾。除了去中醫診所開方,老馬還會專門去老家山裡挖中藥材,幾乎每天都要喝一碗自製中藥。他總跟人說:“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啊,對人百利無一害,中藥養生,延年益壽哩。”

然而,朋友坤叔卻不這麼認為:“是藥三分毒,我聽說中藥有腎毒性,你這麼吃,早晚把自己吃出病來。什麼事都講究一個適度,我看你還是悠著兒點好,別給自己吃出個腎癌來了。”

中藥作為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一種獨特藥物,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應用日益廣泛。但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研究指出中藥應用不當會增加患者腎功能損害發生的可能。

一、中藥吃多了會得腎癌嗎?

現代毒理學表明,中藥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會引發對腎臟的毒性反應,具有腎毒性。部分中藥含有毒性成分,能夠從暴露部位轉運至靶部位,與靶分子反應,造成腎臟細胞結構與功能異常,從而誘導腎損傷。

腎臟主要是通過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而使藥物代謝物排出體外,維持機體的穩定狀態。這就導致人體若在服用中藥時,沒有及時將藥物排出體外,便很容易導致腎損傷。

目前研究顯示,中藥中的木通、厚朴、粉陀已、細辛等,若長期服用,均會導致腎衰。其中,馬兜鈴酸被認為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

馬兜鈴酸是馬兜鈴科植物所含的共同成分,屬硝基菲類衍生物。中草藥中以馬兜鈴、關木通、廣防己、厚朴、青木香和天仙藤等藥物的馬兜鈴酸含量較高。中成藥中以甘露消毒丸、龍膽瀉肝丸、排石顆粒、排石湯、當歸四逆湯、冠心蘇合丸等含量較高。

研究顯示,馬兜鈴酸導致的急性、慢性腎小管間質化及泌尿系統腫瘤等腎損害具有不可逆性,被稱為中草藥腎病,後來更名為馬兜鈴酸腎病。

因此,雖然說“中藥吃多了會得腎癌”太過絕對,但其中的毒副作用我們需要提前瞭解,並要有一個正確的服藥理念,才不會適得其反。

中藥有治病作用,但同時有毒副作用,絕大部分藥物都是通過肝腎代謝,如果濫用中藥,肯定會給肝腎大大加重負擔。

普通人群擅自將中藥當作日常保健品服用,其實是很危險的行為。當然,上述解釋並非是讓大家完全遠離中藥。一般來說,在嚴密監測尿液和腎功能指標的前提下,中醫藥治療是可以安全進行的,只是在日常服用中藥時,需要謹遵醫囑,不盲目濫服。

此外,我們應當對中藥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論是“中藥安全無毒”還是“中藥毒副作用大不能用”的說法都是有失偏頗的。日常生活中不宜大劑量、長期自行服用中藥或中西藥合用。對於醫生開具的藥方要做好保存,一旦出現問題便於快速溯源查清原因。

二、腎癌越來越多,是誰惹的禍?

腎癌,又稱為腎細胞癌、腎腺癌,起源於泌尿小管上皮,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當今我國男性最常發生的十大癌症之一。

研究顯示,近20年來中國腎癌的累積發病率翻了一番。腎癌一旦出現癥狀常常屬於晚期,生存壽命和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

除了上述說明的中藥腎毒性可能誘發腎癌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5個壞習慣,若長期“堅持”,對腎臟的傷害不小,容易成為誘發腎癌的“幫兇”。

1、肥胖

目前,肥胖已成為腎損傷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顯示,肥胖致腎損傷機制可能與腎重構、高胰島素血症、高瘦素血症、高脂血症及原發性高血壓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參與腎臟損傷的發生和發展,並使腎臟更易受致癌物質的影響。

2、吃得太鹹

高鹽飲食帶來的水鈉瀦留和高血壓會導致腎小球處於“高壓力、高灌注、高濾過”狀態,從而加重腎臟負擔。此外,長期高鹽飲食還可導致尿鈣增加,而尿鈣增多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3、飲水過少

正常人尿量約1500-2000ml/天,飲水量一般宜保持在每天1500-2000ml左右。若長期飲水不足還喜歡憋尿,就很容易會導致尿路感染和腎炎,反覆發作會導致慢性感染,還可能發展為尿毒癥。而臨床常見的腎結石、腎積水等,也都和長時間憋尿和不喝水密切相關。

4、過度熬夜

中醫認為,腎最脆弱的時間是晚上23時~淩晨1時。因此長期熬夜通宵,特別是不睡“子午覺”的人,很容易損傷腎臟,因此建議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

5、濫服藥物

“是藥三分毒”,腎臟是藥物代謝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藥物使用不當或是機體對藥物敏感,會損害腎臟,約25%的腎功能衰竭患者與藥物的腎毒性有關。尤其是磺胺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造影劑、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更容易導致腎損傷。

三、若有6個癥狀,或是腎在“求救”

很多患者早期不重視腎臟發出的信號,常在腎損傷發展到中晚期時才到醫院檢查,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較大的威脅。當腎臟出現問題時,通常會給我們發出以下6種信號:

尿量異常:出現尿量異常增多或異常減少,夜尿明顯增多的情況,應及時前往腎內科檢查。

尿的顏色和狀態有異常:如果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里,尿就會起許多泡沫。此外,當尿常規檢查顯示有蛋白或紅細胞,很可能是腎臟病的表現,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水腫: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腎臟排泄功能下降,肾脏分泌的激素紊乱以及尿蛋白的流失,出現水鈉瀦留,造成眼瞼及雙下肢浮腫。

高血壓:腎臟生物鍾的紊亂可以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壓節律發生改變,導致夜間血壓升高,表現為“非勺型血壓”。而非勺型血壓使腎小球在夜間持續處於高濾過狀態,反過來又會加快腎臟病的進展。

腸胃不適:由於毒素瀦留,很多腎病患者都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癥狀。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消化問題,也要注意腎臟是不是出了問題。

貧血:腎臟除了有排泄廢物等功能外,還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促進造血,因此,貧血也是腎功能損害的一大信號。

中日友好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任建指出,腎癌防大於治。維護腎臟健康,首先要戒掉不良嗜好,如戒煙限酒、少吃油炸食品或者口味重的食物、不濫用止痛藥等,日常還要減少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少接觸有輻射的物品等,盡可能地遠離危險因素。

同時,還要做好定期健康體檢。尿常規、腎功能測定等檢查專案都可以判斷腎臟的“工作”狀態,説明早期發現病變。此外,要重視早期預防,積極治療基礎慢性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達標,遠離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最後,一旦發現有腎臟損害,馬上就醫,及時診斷,早期治療。

綜上所述,腎臟疾病不可小覷,它病因複雜,一旦出現明顯癥狀往往意味著病情已發展得較為嚴重。因此人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對腎臟問題有深入的認知,積極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參考資料:

[1]《慢性腎功能不全臨床誤診原因分析》.臨床誤診誤治.2022-04-20

[2]《用藥不當可導致腎衰竭》.大眾科技報. 2009-05-24

[3]《哪些病在偷襲你的腎》.第一財經日報.2016-09-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