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3659億!小米集團,打通“任督二脈”
更新于:2025-03-29 00:50:03

毫無懸念,小米再次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

其發佈的2024年財報顯示,小米集團2024年全年總收入達3659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272億元,同比激增41.3%。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四季度單季業績更為亮眼,其四季度單季營收1090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同比大幅增長48.8%;四季度單季經調整凈利潤 83 億,同比激增69.4%。

從這份財報來看,小米“爆表”業績背後,是核心業務的三級跳:

智能手機方面:全年出貨量1.69億台,全球市佔率13.8%,連續18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

智能汽車方面:汽車業務全年收入328億元,第四季度毛利率攀升至20.4%,虧損收窄至62億元;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方面:業務收入達1041億,首次突破千億,同比增長30%,毛利率提升至20.3%;

整體而言,小米的這份財報非常優秀,但從股價走勢看,市場對於這樣的成績已早有預期。

財報披露的第二天,小米集團股價沖高回落,收盤僅小幅上漲0.95%。當然,雖然業績披露后表現一般,但瑕不掩瑜,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小米堪稱中概股中“表現最亮的仔”,僅2025年的股價漲幅就接近50%,最新市值更是超過了1.3萬億港元。

打通“任督二脈”

從目前來看,小米已經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而助其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無疑就是最近風頭正盛的智慧汽車業務。

作為小米集團的核心業務之一,小米的智慧汽車業務表現相當亮眼。數據顯示,小米汽車的首年交付量就達到了13.68萬輛,超過了原定目標的36.8%;其售價近53萬的SU7 Ultra上市3天鎖單破萬,提前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伴隨著交付逐漸“放量”,小米汽車業務全年收入328億,第四季度毛利率攀升至20.4%,虧損收窄至62億。

從目前來看,智慧汽車業務已經成為穩定的“第二增長曲線”。當然,除了可以給小米業績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之外,智慧汽車業務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可以提升小米的形象,説明小米實現高端化轉型,並全面輻射至其他業務。

以手機業務為例。2024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1.69億台,同比增長15.7%,全年營收達1918億,同比增長21.8%。

相比於其他業務,小米手機的增速並不高,不過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為13.8%,連續18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是2024年全球前三廠商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牌,可見小米手機在不斷下行的市場環境下成功頂住了壓力。

除了穩住市場份額、實現逆勢增長之外,小米手機在價格方面同樣也有了不小的變化。

據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小米智慧手機的平均銷售價格從2023年三季度的997.0元增長到了2024年三季度的1102.2元,同比增長10.6%;今年小米的旗艦機型小米15漲價了200元至300元,起售價則上漲了500元。而據第三方數據,小米在中國區的高端智慧手機出貨量(3000元以上)在整體智慧手機中佔比20.1%,同比大幅提升了7.9%。

從人群方面來看,智慧汽車業務的“大火”更是説明小米開拓出了大量女性使用者人群,實現了使用者圈層的多元化。

據雷軍在直播時透露,目前小米SU7的車主中,女性使用者佔比近一半,其中不乏同時使用iPhone和小米產品的使用者,而iPhone使用者也佔到小米SU7車主的56%;此外,供應鏈消息,小米首款小摺疊智能手機MIXFlip的備貨量已加單約42%,達到了50萬台左右。小米高管透露,小摺疊上市后一直供不應求,55%為女性使用者,32%的用戶來自iPhone用戶的換機。

整體而言,智慧汽車業務在營收、使用者、品牌等方向都做出了貢獻,並給小米帶來了全方位的提升。從股價來看,智慧汽車業務也是小米站上1.3萬億市值的關鍵一環,從2024年3月小米汽車上市開始計算,小米的股價漲幅已超過300%。

出海故事不好講

不可否認,目前的小米確實勢頭正盛。

但是,從股價來看,資本市場已經提前做出了反應。

財報披露的第二天,小米集團股價沖高回落,收盤僅小幅上漲0.95%。

自進入2月末以來,小米的股價便一直在49到56港元區間上下震蕩,市值則一直徘徊在1.3萬億港元。

從目前來看,如果小米想要再讓股價再進一步,那麼除了如今的三大核心業務之外,小米還需要找到更多的新故事。

或許小米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此前的全球發佈會上,盧偉冰透露小米高端化步入全新階段,手機、汽車、AIoT 業務加速出海,還將在海外正式推出大型家用電器。很顯然,小米將新故事寄託在了出海上,以求通過海外市場找到更多的增量。

目前,小米的大家電已開啟出海征程。此前盧偉冰表示,今年小米的空調、冰箱、洗衣機已經在東南亞開始開售,“目前空調的增量銷售非常不錯。東南亞市場是日本品牌在主導,但是以0.5匹、1匹等老機型空調為主,我們去做1匹、1.5匹的變頻空調,完全是碾壓式的。”而對於目前大火的智慧汽車業務,出海時間則定在了兩年後的2027年。

整體而言,由於小米通過手機出海已具備一定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過想要成功出海仍面臨著不小挑戰。

以手機業務為例。雖然小米手機在全球市場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核心打法還是離不開性價比,高端化遲遲無法突破枷鎖。

而導致小米手機困於性價比的原因,則跟海外不同的銷售方式有關。據報導,歐美市場手機主流購買方式以運營商主導的合約機模式為主,像北美市場,在正常檔位話費套餐的基礎上,簽訂兩年每月加價幾美元的話費套餐,便能在部分促銷活動中“白嫖”上一代iPhone或三星Galaxy機型。而縱使國產品牌在定價層面便宜100-200美元,也很難打過近乎“免費”的蘋果與三星。

此前,小米曾在電話財報會議中表示,在海外市場,小米將專注於歐洲、東南亞、中東、拉美以及非洲,雖然在這些市場推行高端化可能會遇到一些壓力,但其將進一步探索其可行性。可見想把出海這件事做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