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擺爛,請帶他看這部片: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更新于:2025-03-26 05:01:56

前段時間回老家,偶然聽說親戚家的孩子,要去廣東那邊打工了。

我很驚訝,孩子今年才剛滿16,正是高中階段,怎麼就輟學了呢?

他父親解釋道:

“孩子成績不好,還沉迷玩遊戲,說是要和幾個同學一起出去打拼。

那就去吧,反正他也就這樣了,早點謀生也好。”

孩子也興沖衝地說:

“在學校實在是太沒意思了,而且讀書到最後還不是要打工。

打工多好啊,既有錢花還沒人管,多開心呐!”

看著他如此憧憬未來的樣子,我有點不忍心告訴他真相:

流水線,遠沒有他想像得那麼美好;生活,也遠比他想像得更加殘酷。

01

  • 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

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說:

關於輟學行為,孩子們以為,這是靠自我感覺和經驗做出的感性選擇,實際上,他們是理性化的傻子。

是的,讀書很苦,它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你付出千百倍的努力,結果卻可能未知。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絕大多數家境一般的普通人來說,讀書還是一條最容易走的捷徑。

它不一定能讓你功成名就、腰纏萬貫,但可以開闊你的視野,提升你的認知,讓你在思想上更上一個階層。

若是不讀書,就猶如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想像不出花花世界的精彩,固執地認為世界只有井口那麼大。

紀錄片《18歲的流水線》中,就記錄了這樣一群孩子。

他們大多是小學或初中學歷,因為種種原因,早早離開校園,進入工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95年出生的楊鵬,剛入廠時,被安排做最苦的工種——修理工。

這個活不好幹,稍不留神就會被鋒利的撬刀割破手指,鮮血直流。

他舉著受傷的手去找班長時,班長熟練地、習以為常地拿起雲南白藥,灑在他的傷口上。

一番簡單包紮后,他馬上趕回了工位。

不是熱愛工作,而是流水線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一旦有人停下,整條線的進度都會受到影響。

97年出生的楊玉今,在廠里負責焊錫,為了提高晶元精度,被要求不能戴手套。

滾燙的錫點時不時濺到她的手上,將她原本纖細的手指,灼燒得滿是傷痕。

她很孝順,想賺錢給家裡蓋房子,卻在被問到需要賺多少錢時,突然崩潰,淚如雨下。

工廠里微薄的工資,撐不起他們微小的夢想;流水線重複的工作,麻木著他們青春的靈魂。

影片中,還有這樣一句扎心卻現實的旁白:

“因為沒有一紙文憑,他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到這裡。”

他們也想逃離,卻無處可逃。

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到哪裡都註定是一樣的工作。

他們從不談論未來,因為未來太過遙遠,也因為他們想像不出未來的樣子。

他們只是享受眼前的快樂,有錢就出去玩,沒錢就繼續打工,過一天算一天。

克裡斯汀·金博爾曾說過:“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逃離這一說,只是用一些困難交換另一些困難。”

吃不了讀書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前半生足夠努力,後半生才能足夠幸福。

要知道,人生從來就不是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而是一個翻山越嶺的過程。

若是在山腳下便畏懼山高,那麼即使是一個低矮的山峰,也永遠爬不上去。

只有當你克服萬難、不懼挑戰,勇敢地爬上眼前的小山,才能看見更高更遠處的山峰,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

孩子,在該讀書的時候,就好好讀書吧,不要因為貪圖眼前的安逸,讓一時任性地選擇,成為一生的遺憾,換來一生的卑微。

02

  • 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麥家說:“讀書有什麼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網友講述自己的故事。

他畢業於一個很普通的本科,當時宿舍一共6個人,有一半來自農村。

睡在他下鋪的舍友小黃,就是其中之一。

小黃家境很差,生活條件也不好,過得非常樸素。

但他從沒有抱怨過生活,而是想方設法的改變生活。

從上大學的第一天起,他就非常努力,每天鬧鐘一響就立刻起床,趕去圖書館學習,直到晚上熄燈前才回宿舍。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成績一直維持在年級第一,次次拿獎學金,專業所需的證書也都早早拿到。

後來,他通過考研進入了一所985高校,在校期間,做出了多個成果,因此還沒畢業,就被一家500強企業簽下,年薪百萬。

而另兩個農村舍友呢,進入大學后就開始混日子,整日打遊戲、蹺課,掛了好幾門課,差點就沒畢業。

好不容易畢業了,空有一紙學歷,沒有過硬技術,沒有專業證書,只能去找些根本不對口的體力勞動,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見識》裡有這樣一句話:

“很多人成不了大氣候,不是因為能力不行、機會不夠,而是因為在生活的苦難里,停止了奔跑。”

而有些人,貪圖一時的享樂,放任自己沉淪在低級快樂裡,蹉跎自己的一生。

我不否認,這個世界上會有些人足夠幸運,即使不讀書也會活得很好。

但那畢竟只是少數,只是經過數據篩選后的“倖存者偏差”,背後更多的是因為沒好好讀書而後悔萬分的人。

常有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幹什麼都能出人頭地。

是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無論是坐在辦公室里打字,還是站在路邊賣烤紅薯,都是為了生活,沒有誰比誰高貴。

但是,職業有薪資高低之分。

那些技術含量高、可替代性弱的工作,薪資待遇、福利環境,可想而知都會較好;

而那些重複勞動、流水線工人,或是其他很容易就可以換人的崗位,工作強度大,待遇卻可能更差。

一定程度上,學歷決定了你的收入水準。

想起一位作家寫給兒子的一句話: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力,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腳步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讀書,就是為你插上翅膀,讓你擁有在天空翱翔的能力,讓你看見更大的、不一樣的世界,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孩子,生活不能重來,有些路一旦走錯了,可能需要绕一大圈路,才能再次回到正軌。

去讀書吧,去奮鬥吧,為自己,為生命,創造屬於你的精彩人生。

03

  • 書本的厚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作家林清玄說:

“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

壞孩子還沒有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著。”

孩子畢竟年紀還小,容易被外界誘惑,管不住自己是很正常的。

這時就需要身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及時地糾正孩子,説明孩子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只有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才能讓他更加主動的學習。

1. 帶他去這3個地方,感受生活的不易。

去看看淩晨4點的菜市場。

為了趕上早市,商販天不亮就要去進貨,到了攤位后,立刻把菜整整齊齊的擺出來。

從淩晨到深夜,片刻不停。不是不想休息,而是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孩子、沉重的生活,由不得他們片刻喘息。

去看看烈日驕陽下的工地。

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背後是多少工人日夜兼程地奔忙。

無論驕陽如何照耀,無論溫度多麼滾燙,無論汗水如何流淌,支撐他們永不停歇的,是那個讓家人生活變好的執念。

去看看偏僻深遠的山區小學。

那麼多幼小的孩子,為了走出大山,翻山越嶺、渡江跨河的趕去學校。

一邊支撐家裡,一邊艱難求學,背上的筐裡裝著現實,腳下的土地承載著希望。

2. 糾正他的3個觀念,樹立堅定的目標。

讀書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讀的,而是為了自己。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是出人頭地,回報父母。

而是即使你沒那麼優秀,也可以因為認知的提升,擁有更多的選擇,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

不用為了謀生,被動地選擇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過著一眼望到頭的人生。

讀書是很難,但只要你努力了,學不會也沒關係。

成績固然重要,但不是你選擇讀書的唯一答案。讀書最重要的,是培養你終身學習的能力。

讓你即使脫離了學校,也能主動的探索問題,靈活思考。

讓你在未來想要繼續深造、學習新知識時,不至於無從下手。

讀書從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

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看起來平坦的路,終點可能通往懸崖大海。

成功的路從來難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一點點積累和沉澱,才能量變引起質變,到達勝利的彼岸。

3. 教他做這3件小事,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會時間管理,能夠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能夠將自己的事情劃分重要等級,根據輕重緩急逐一處理。

例如作業和興趣的時間分配,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安排。

提升專注力,不為外界所打擾。

在學習或讀書時,保持一個安靜的環境,遠離手機、電視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專心一致的投入當前所做的事情中,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

勤於思考,有刨根問底的探索欲。

只會讀死書的人,讀不出什麼大名堂來。

多思考、多發問、多求證,能夠探索事物的本質,才是激發孩子內驅力的最好方式。

泰戈爾說:“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孩子,你要記住,我們的人生將如何度過,全在自己。

你虛度光陰,生命就碌碌無為;你整日抱怨,生活就暗淡無光。

你立志改變,前路就柳暗花明;你努力奮鬥,人生就精彩萬分。

你要相信,那些你讀過的書、做過的題、熬過的夜、流過的淚,都會鋪成你未來的路,帶你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2025-03-26 15:11:06
刷新自己
刷新自己
2025-03-26 17: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