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觀察者網站發起投票,票選出“網路新四害”。
投票最高的是:“網路謠言”“飯圈文化”“網路暴力”“極端言論”。
它們都直指同一群體——烏合之眾。 一百多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這本心理學著作中,勾畫了這群人的本質:衝動、易怒,缺乏理性,對感情過度誇張…… 人一旦從眾,失去自我意識,就特別容易喪失理性和底線。 怪不得梁實秋在讀完本書後感歎:“人多勢眾的時候,往往是不講道理的。”
可悲的是,現實中很多人,為了靠近人群,退化了自己,反而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被動和失控。
罔顾自身意志的合群,正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生命,讓我們成為自己討厭的愚者。
01
法國塞納河裡,淹死了兩個女孩。
屍體被拖上岸,有五六個目擊者言之鑿鑿,說他們認識兩個小女孩。
接著,越來越多的人跑出來做證。
面對十幾份完全一致的證詞,法官很快簽發了死亡證明。
沒想到,在這兩個孩子的葬禮上,人們愕然發現,所謂“死者”竟好好活著,她們和溺亡的女孩們並無相似之處。
這是作者在寫《烏合之眾》時,各大報刊爭相報導的一條新聞。
這樣的“烏龍”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都是因為第一個人過於自信篤定,瓦解了大家的判斷力,讓人雲亦雲輕易取代了實事求是。
於是,勒龐在書中寫道:“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勒龐經過大量的調研,發現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而那些烏合之眾,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他們只有“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這種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這讓我想起,蘇格拉底在上課時做過一個實驗。
他從短袍中掏出一個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
一個學生率先舉手:“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
其他同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問道:“大家都聞到了嗎?”
短暫沉默後,大家異口同聲:“聞到啦!”
然後,蘇格拉底說:“很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
你看,一個人清醒時,我們會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一旦讓自己“隨大流”,就輕易地拋棄了自我,變成了無腦附和的玩偶。
可是,為什麼人心甘情願如此呢?
書中分析道: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人類是群居動物,總是希望在群體共有認知中,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
小時候,我們被教育,社交的基本規則是會合群;
長大了,我們被教育,社會的潛規則是會站隊。
彷彿這一生,似乎把自己投入人群當中,才是正確的、正常的。
我們太害怕成為異類,所以身在其中不敢出走,把自己蜷縮在“合群”的保護色裡,漸漸地,習慣性地和所有人保持一致。
可這世上的事實真相,並不來自口耳相傳,所有事物的價值評判,也並不來自情緒渲染。
在別人的認知中迷茫,是縱容自己的思想懶散;
在別人的評價中低頭,是放任自己的內心臣服。
想保持自己的認知和思考,唯一的方式就是遠離人群。
02
書中有句話:“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有主見,其實恰恰相反,我們總被外界的意見引導著,直到與他們價值觀趨同。
大多時候,改變我們的不是自己的決定,而是外界的喜好。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
明明不喜歡喝奶茶,看見同事們都點了,抹不下面子也不得不加入“拼單”;
明明對追星追劇沒興趣,看著周圍朋友都興致勃勃談論,為了融入大家,也得硬逼著自己加入話題;
明明最反感喝酒,聚餐時這個勸著那個逼著,耐不住眾人相勸,只能拿起酒杯。……
我們害怕落單,就馬不停蹄地抱團,因為太在意旁人的看法,所以外界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擾亂我們的心神。
但就算犧牲了自我融入人群,內心的孤獨也不會消除。
我們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反而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盲目合群,就是在為難自己,令自己陷入情感與信仰的消耗中無法脫身。
魯迅寫過一篇叫《孤獨者》的小說,裡面的主人公魏連殳,是家族裡唯一外出遊學過的人。
他不結婚不生娃,在喪葬儀式上不願意哭泣,還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傳達新思想的評論文章。
他的思想和見識,讓自己與家族中的人格格不入。
大家視他為“異類”,學校不敢聘請他,親朋不願搭理他。
終於,魏連殳頂不住生存的壓力,放棄了自己的驕傲與信仰,對曾經最看不上的大官俯首帖耳,並屈尊成了他的顧問。
原先攻擊他的人,重新聚在他的周圍,每天歡聲笑語、熱鬧不斷。
而融入人群的魏連殳,猶如失去靈魂。
他白天是假笑奉承的行屍走肉,晚上夜不能寐,甚至焦慮吐血。
最後魏連殳積鬱成疾,早早死去。
當一個人保持自己的清醒和原則,也許註定不被理解,但堅守住這份孤獨,卻能活得自由。
而當一個孤獨的人走向人群的時候,合群產生的內耗,遲早會變成一把刺向自己的刀。
指望外界能治癒自我,不過是用另一種痛苦,來麻醉之前的痛苦。
正如《烏合之眾》寫的那樣,“對於群體深信不疑的人,命運都會發生極大的改變,但是,這樣做無異於行走在懸崖邊緣,註定有一天會掉進深淵。”
合群的喧囂無法撫平內心的空虛,反而會不斷讓自己迷失。
與其被外界的評判勒索,不如遠離消耗我們的關係。
人生可以寂寞,但不能失控;可以孤獨,但不能從眾。
03
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俄羅斯方塊,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勒龐在書中也有同樣的觀點,合群的人,個性完全被埋沒了,發展完全被堵死了——
“他們的思想活力開始衰退,促進成長的才能漸漸乾涸……將自己封閉在狹隘的工作中,盡職盡責,僅此而已。他們最終變為了平庸之輩。”
在勒龐心中,“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
他在書中,提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瓦格納,創作的三幕音樂劇《唐豪塞》。
《唐豪塞》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因為瓦格納塑造的唐豪塞,拋棄了以往英雄完美的形象,展現了作為“普通人”的七情六慾,甚至性格缺點。
並且,為了保證劇情的完整,瓦格納大膽對傳統歌劇徹底改革,拒絕在第二幕塞入巴黎觀眾習慣的芭蕾舞。
這部歌劇在巴黎上演時,有人暗中破壞,觀眾們也紛紛離場,導致演出完全失敗。
但即便這部作品備受蔑視,瓦格納也不願改變其創作的本意。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漸漸意識到《唐豪塞》的藝術價值,《唐豪塞》重新火了起來,成為西方歌劇里程碑式的“明珠”。
現實中,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這“一生”也鮮有人堅持一生。
前段時間,“消失”了三年的李子柒,用一條視頻宣告回歸,引爆網路。
視頻里,她如往常一樣,安靜、沉穩、不疾不徐,用中國傳統工藝製作了雕漆隱花漆器。
作為“田園牧歌”視頻風格的開創者,她的獨樹一幟曾把自己捧上神壇,也令她陷入爭議。
她沉寂的三年裡,各大媒體、電商平臺都曾集體出動請過她參加活動,但李子柒都拒絕了。
她既不接綜藝廣告,也不直播帶貨,而是沉浸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里,堅守著初心。
“想力所能及地去做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比如傳統文化的傳播,非遺文化手藝人,想把這些老底子的東西展現給大家,讓更多人知道。”
這是她自己的路,沒變過,沒忘過,沒有放棄過。
這個世界,一些人因為不像自己而輸掉人生,也總有人因為做自己而贏得人生。
跟著別人跑,從來不能複製別人的成功,只會讓你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
正如書中寫的:“在生活中,判斷、經驗、進取心和個性,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條件。”
人在獨處時,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清醒,才會有守住內心的戰鬥力。
擺脫外界的聲音,堅定地聽從內心的聲音,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越來越明朗。
▽
《烏合之眾》的扉頁寫道:
“看透盲從的多數人,成為領先的少數人。”
盲從之下,難有智者。
當整個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時候,唯一醒著的人,註定孤獨和艱辛。
我們都曾渴望外界的溫暖與滋養,但越到最後越會發現,人這一生的風雨險途,終究是要自己一個人去穿越。
當你不理會旁人的誤解,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
當你不在乎世俗的偏見,所有複雜會變得簡單;
當你拒絕了外界的拉攏,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
當你的思想足以支撐信仰,所有的脆弱會變為強大。
當你不再從眾,你才能保持清醒,活得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