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水準越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別人
更新于:2025-03-26 13:57:33

主持人方家翊在一次直播中談到,從業十幾年來,他和什麼樣的人都打過交道。 其中有一類人最是難搞: 他們沒什麼文化,也沒見過什麼大世面,碰巧賺了點小錢,就覺得自己卓然於眾。 跟別人交流時,也是趾高氣揚。 而那些在各個行業做到頂尖的大佬,反而都很謙卑,總是厚待晚輩。 對此,方家翊總結道: 一個人接人待物的態度,和他的認知是挂鉤的。能做到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人,絕對是高人。 《周易》也有雲:“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認知高的人,不盛氣凌人,不攀高踩低。

其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了骨子裡的教養與善良。

01

  • 認知越低的人,越狂妄。

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聊天,其中有個鄉下來的學生頻頻炫耀家境,吹噓自己家的土地一望無際。

於是,蘇格拉底拿出一張世界地圖,問他:“你能指給我看看,希臘在哪裡?”

 “這裡就是!”學生指著一個瓶蓋大小的地方,洋洋得意地回答道。

 “那麼,雅典呢?”蘇格拉底問。

和希臘相比,雅典太小了,在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

學生趴在地圖上找了很久,才不確定地指了指。

蘇格拉底又問:“那麼現在請你給我指出,你家那片一望無際的土地。”

學生尷尬地低下了頭,說:“對不起,我找不到。”

從那以後,這位學生再沒有向任何人炫耀過自己的家境。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

認知低的人,眼界也寬不到哪裡去。

學生沒有去過雅典以外的城市,也不知道希臘究竟有多大,自然無法理解世界的廣闊。

他的優越感,其實都源於無知。

因為見識不夠才會張牙舞爪,底氣不足才會故作強勢。

一代名臣曾國藩,當年剛到京城做官時,也是一身傲氣。

他認為自己通過了萬裡挑一的考試,已然是天之驕子,於是看誰都不如自己,經常口出狂言。

然而很快,他的觀念就受到了衝擊。

接觸過一些世家清流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視野有多窄,格局有多小。

這些人中,比他博學、比他有志向、比他正派的人比比皆是。

跟他們相比,自己不過是一個只知道死磕八股、追逐功名的鄉下學子罷了。

自此,他才一改往日作風,開始謙虛向學。

三十歲的時候,立下做千古第一完人的志向,從此修身明理,才得以脫胎換骨,位極人臣。

《三體》寫道:“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有些人仗著自己有點能力,就目中無人。

殊不知,一山更比一山高。

你所謂的成就,在別人眼裡其實不值一提;

你的那點見識,也不過是井底之蛙的短視。

真正強大的人,一定是溫和的,他容得下別人的風光,也管得住自己的囂張。

當你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人生才能達到高處。

02

  • 見過了世面,方能生出尊重。

電視劇《大染坊》里,陳壽亭是一家染坊的老闆。

很久以前,他只是一個四處流浪的小乞丐,甚至差點凍死在街頭。

看著那些衣著華美的富人,他也曾抱怨過命運不公,發誓一定要成為人上人,把別人踩在腳下。

後來,他到了一家小店幹活。

和別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看盡了世間百態:

有為了一口糧食賣兒鬻女的老百姓,有急功近利但尚存良知的商人,也有身在高位卻欺淩底層的政客……

陳壽亭的心態發生了改變,漸漸不再以分別心待人。

對於外地投奔而來的流民,他沒有驅趕。

而是主動救濟,把他們全都招到了自己的廠子里,給他們活兒干、照常發工錢。

對於落魄的競爭對手,他沒有落井下石。

而是提出合作,自願讓出一部分市場份額,讓大家都能分一杯羹。

對於左右逢源的交際花,他也不曾貶低。

只是告訴對方,在那樣的時代,女人做生意不容易,讓她別輕易投資,守住自己的小金庫。

這份寬大的胸懷,為他贏得了絕佳的人緣。

下到左鄰右舍,上到達官顯貴,都願意與他交往。

大染坊的生意也因此也越來越火,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存在。

有人說,驕橫的人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窮囂張,這種人久居底層,生怕別人看不起,只能通過壓人一頭,來彌補內心的恐慌。

第二類是富囂張,這種人仗著自己佔有的資源多,有恃無恐,肆意傾軋他人。

但在我看來,他們在本質上並無區別——一切都是認知太低而已

見識不足,越是膚淺;修為不夠,越是張揚。

想要破除自大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

把目光放遠,向外走,向前看。

當你去的地方多了,見過的人多了,自然能破除各種偏見,從心底生出謙卑。

03

  • 認知高了,你就能理解所有人。

一個人認知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蘇轼有一句自評,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說: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人活到了一定境界,沒有敵人,只有朋友。

看過近代學者許第山的故事。

許第山出生於臺灣一個書香世家,曾在牛津大學學習,精通六種語言,27歲就在北大任教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生活中卻十分平易近人。

老舍先生,同他做了二十年的摯友。

兩人初見時,許第山已經是聲名遠揚的學者,而老舍只是個初出茅廬的晚輩,出身、成就都與之相距甚遠。

老舍原以為,許先生應當十分嚴肅,但真見到了其人,才發現他極為隨和。

既能在課堂上娓娓而談,也能陪自己坐在小吃店裡侃大山。

也是在許第山的鼓勵下,老舍的第一篇小說才得以出版。

不僅對晚輩如此,許第山對所有人都很真誠。

他會扶著衣衫襤褸的老者上樓,主動為流浪兒找定住所,和賣菜的大娘交流農事心得。

與他打過交道的人,無一不稱讚其天性純良。

所以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即使他去世后,家裡人也得到了其友人的鼎力説明。

從許第山先生的身上我們能看到:認知高的人,都擁有一顆悲憫之心。

在他們眼裡,天地眾生本來就是平等的,財富、身份、地位不過是後天人為定義的一種差異。

物質窮困的人不一定精神貧瘠,身體殘缺的人心靈也可以圓滿。

所以萬事萬物,便再無分別。

從今往後,願我們都能去除自己的狹隘。

無論與誰交往,不以身份壓人,不以貴賤評人,不以見識欺人。

善待他人,他人也會報之以恩。

有位年輕人向老者請教,自己戾氣很重該怎麼辦。

老者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怎麼看待那些乞討者?”

年輕人說:“一群自甘墮落的無賴。”

老者沒接話,讓年輕人去觀察了流浪漢一天。

第二天,老者又問了一遍。

年輕人說:“有好吃懶做者,但也有天生殘疾者、精神瘋傻者。”

老者問:“為何你跟以前的判斷不一樣了呢?”

年輕人答道:“以前我雙目緊閉,現在我把眼睛張開了。”

驕傲源自淺薄,憤怒源於無知。

見識不夠,腦子裡全是成見,所以我們才生出了種種憤怒和不平。

想要戒掉戾氣,不妨試著打開自己的視野。

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苦樂與悲喜。

當你見過了天地眾生,你便能修得一顆寬容心,坦然接納所有人,心中再無紛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