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的短期勝利和長期戰役
更新于:2025-03-26 05:53:43

中國科技領域有個慣例,當某個賽道全面進入洗牌期時,常常會有大佬公開進行預言,“未來N年內,只會有最多N個玩家存活”。

這是對自身企業的一種“居安思危”的鞭策,更是一種充分的自信——其背後的潛臺詞是,幾個最終成功“吃雞”的玩家之中,必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例如2015年時,余承東認為未來3-5年內,只有2-3家手機廠商能夠存活。在汽車領域,何小鵬也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中國新能源車企最終存活的可能在7家以內。

前不久,智能駕駛公司Momenta創始人曹旭東在採訪中表示,智駕行業已進入“大逃殺”時刻,2026年就會分出勝負,未來中國智駕公司只會剩下3家。

從技術實力和市場份額來看,Momenta目前確實處於不錯的身位。目前國內僅有華為、Momenta、百度Apollo、元戎啟行四家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實現了端到端大模型量產,實現了“一段式端到端”量產的則只有華為和Momenta——這一被視作“更接近人類駕駛思維”的前沿技術,可減少數據處理延遲,更好地處理複雜場景,是當下各家車企重點發力的方向。

而隨著今年各大車企智駕成果的“井噴式”爆發,其背後的第三方智駕公司也逐步浮出水面,其中“刷臉”最多的正是Momenta,包括與比亞迪合作開發天神之眼A/B,以及助力廣汽豐田鉑智3X成為首個實現“全場景無圖智駕領航”的合資車型。

事實上,悶聲幹大事的Momenta此前就已是智駕領域的“隱形王者”。據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Momenta在城市NOA第三方智能駕駛市場的份額超過60%,以“懸崖類型”優勢位居市場首位,而華為HI模式佔比近30%,其他公司總共佔比約10%。

這或許得益於Momenta在技術路線佈局上與其他對手的差異化,堅持L2和L4“兩條腿並行”的Momenta,更早也更多地積累起民用車智駕量產經驗,這成為其能夠連續拿下合資車企合作訂單的一大關鍵。

在比亞迪的強勁“東風”下,同時伴隨廣汽豐田鉑智3X和東風日產N7等更多量產車型的陸續落地,Momenta的份額將在今年迎來新的爆發。

這家公司的“另類”之處還有很多,例如相比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地平線、黑芝麻等公司,作為頭部陣營的Momenta至今還未完成IPO,儘管最近的一筆融資已經要追溯到2021年的C+輪——在爭先恐後的智駕公司上市浪潮中,不急於搭趕“末班車”的Momenta可能並沒有那麼缺錢。曹旭東此前曾在採訪中表示,每年百億級的研發投入,大部分都來自收入。

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三方智駕公司與車企之間的合作是一場危機四伏的博弈,雙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無論是話語權和利益層面的反覆拉扯,還是面對車企智駕自研以及對手們的衝擊,Momenta的處境都好似“鋼絲上跳舞”。

綜合來看,Momenta正在收穫一場屬於務實主義者的“短期勝利”,但其“長期戰役”還籠罩著重重迷霧。根本原因是Momenta尚未建立起足夠寬的“護城河”,相比地平線,Momenta在“軟硬一體化”佈局和成果上還有較大差距,而相比華為,Momenta又缺乏足夠穩定龐大的生態支援。

特立獨行的Momenta

和其他從創立之初就堅定將L4作為目標的智駕公司不同,Momenta很早就開始了“一個飛輪+兩條腿”戰略,飛輪是數據驅動,一條腿是量產自動駕駛,類似於特斯拉的Autopilot或FSD;另外一條腿是L4級別的完全無人駕駛。

因此從Momenta角度來看,“從L4轉到L2”是外界的普遍誤解,要實現規模化的L4級自動駕駛,首先要進行L2級業務的量產,以積累數據和經驗。這一理念是在2018年確立的,也正是在這一年,Momenta“從一個偏鬆散的研究院性質變成一個以客戶價值為中心、能打硬仗、打勝仗的團隊”。

Momenta先邁出了量產自動駕駛這條腿的好處,首先在於相較其他第三方智駕公司,早早實現了用技術“貼補家用”,也就是依靠和車企的技術合作收益,能夠覆蓋掉絕大部分研發投入,在融資並不十分容易的過去幾年,這是一家智駕公司穿越週期最務實的手段。

儘管研發佔比極高,但由於早期幾乎不涉及硬體業務,所以Momenta的毛利潤相當可觀,“這跟微軟賣Office是一樣的,研發投入巨大,但一旦研發出來,邊際成本幾乎就是0”。

作為對比,2021-2023年期間,地平線累計虧損超175億元,黑芝麻智能累計虧損近100億元。而縱目科技、圖森未來、禾多科技則已經站在破產或業務收縮的邊緣。

另一個好處在於,Momenta更早也更多地積累起量產經驗,以及這家公司眼中無比重要的數據。從“一個飛輪”的重要級領先於“兩條腿”可以看出,更注重數據驅動的Momenta,和對手們相比更像一家數據公司而非智駕公司。

通過數據驅動自動化解決問題,是Momenta實現規模化L4的必經之路。據Momenta內部測算,量產L4需要1000億公里的數據,相當於1000萬台乘用車跑一年的時間積累的數據。單靠自有車隊很難實現,因此Momenta的野心是量產自動駕駛,去賣出1000萬台車。而此後完全無人駕駛的長尾問題,也同樣需要依靠用L4的技術賦能量產車輛,進一步獲得海量數據來進行推動。

同時因為中國的道路數據豐富度、複雜度遠比歐洲、日本道路高,因此“Momenta的'黃金數據'可能比特斯拉更多"。

更務實且更早的佈局是Momenta近期能夠爆發的“先鋒”優勢,2022-2024年間,Momenta量產的高階智駕搭載車型數量分別是1款、8款、超20款。

從Momenta過去的經驗來看,跟中國車企合作起碼“敲門”要敲3年,國際車企“敲門”要敲5年以上,真正量產時間可能需要10年。此前Momenta跟某跨國車企從2017年開始接洽,到通過供應鏈准入、真正量產落地,中間花了8年時間。

牆內牆外“兩開花”

去年,曹旭東在航旅縱橫獲得了“鐵腚王”的稱號——一年內飛行123次,總里程近17萬公里。

與此對應的,是Momenta的全面加速。花費三年走完0~1的階段后,1~10的階段Momenta只用了兩年,進入2025年,Momenta成為行業中第一家進入量產10~100階段的自動駕駛公司。目前Momenta獲得量產定點的數量已經超過70個,同時在開發的量產車輛有數十個。

在過去幾年,Momenta或許還是一個“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公司,其朋友圈主要囊括了上汽集團、通用汽車、豐田、賓士等合資和外資車企。隨著比亞迪、奇瑞等中國品牌的加入,Momenta亦開始“出口轉內銷”。

值得注意的是,Momenta在過去之所以頻頻成為合資和外資車企的“救命稻草”,有技術實力原因,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

不管是在新能源轉型還是智駕領域都有“大象轉身”難題的合資和外資車企,想要快速“補課”,最缺的就是時間,引入第三方智駕供應商自然是不二之選。

頭部梯隊供應商的人選並不多,而Momenta一方面有更多量產經驗,能夠幫助車企們快速落地到產品上;另一個方面,華為和大疆在國際關係中恰巧有一定敏感性,不利於後續技術在國際市場的沿用。

因此我們會發現,這部分龐大的份額,更多被Momenta和地平線所瓜分。例如豐田+華為(硬體)+Momenta(軟體)的組合,更多局限在國內市場,而Momenta則同時是豐田國內與全球車型的軟體演演算法供應商。

另一方面,Momenta的乘用車前裝智慧駕駛解決方案Mpilot也是較為開放的方案,具備高度可定製化特點,可以適配十餘種主流的智慧駕駛晶元和不同的感測器方案。同時Momenta配合提供的本土化開發也極具競爭力,目前已經在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地建立了本土化團隊。

至少在短時間內,Momenta的海外優勢還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逐步具備規模化優勢的Momenta,在成本上也實現了更多優化空間,尤其是在20萬段位已經形成一定優勢。這一點從比亞迪的合作中就可看出,向來在成本端都極致壓縮的比亞迪,選擇採用Momenta方案,必定有成本角度的考慮。

另一個例證是日前上市的廣汽豐田鉑智3X,這個豐田“瘋狂補課”后交出的首張答卷,將單顆英偉達OrinX+單顆雷射雷達的高階智駕打到了14萬左右,其背後同樣有Momenta在智駕成本控制上的一臂之力,包括後續還將很快OTA升級“車位到車位”這一當前最前沿的智駕體驗。

鉑智3X發佈當晚就在行業內又一次“捲爆”了高階智駕,上市1小時內訂單量就超過一萬台,這也引發圈內眾多調侃,“豐田要是能早兩年覺醒,現在已經沒國產新能源車什麼事了”。

智駕“三國殺”,Momenta還需“補板”

進入洗牌期階段,國內智駕領域正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一個是以“蔚小理”和小米為代表的智駕自研車企,二個是以華為為代表的生態整合型公司,三個是Momenta等其他第三方智駕公司。

這種競爭格局也為Momenta帶來了更多挑戰。儘管在城市NOA市場份額佔比優勢突出,但Momenta的劣勢也同樣不少。

首先“軟硬一體化”正逐步成為智駕公司未來競爭的差異點,尤其是地平線已經充分驗證了“晶片+算法”模式的可行性,即通過定製化晶片提升演算法效率,再以演算法優勢綁定客戶,形成生態閉環。

而Momenta雖然在這方面有過佈局,但並不太順利。2023年底,Momenta成立了晶元子公司“新芯航途”,瞄準20-30萬元主流車型研發算力80TOPS的中端晶片,希望在避開英偉達Orin高成本壓力的同時,也能滿足車企的性價比需求。

但相比地平線的征程2-6系列的多款晶元均開始量產,即便是“蔚小理”也拿出了自產晶片,即將開始量產,Momenta的晶元始終沒有進展,新芯航途目前僅完成天使輪融資。

這個結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晶片業務需要長期持續投入,此前並無經驗,也缺乏巨額資金和團隊支援的Momenta,想要短時間取得突破絕非易事。有行業人士評價,“Momenta造晶片更像是IPO前的故事包裝,實際落地至少需要5年,屆時市場格局早已固化”。

同時,Momenta配備城市NOA技術的量產車型,在銷量上相較競爭對手還有較大差距。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Momenta城市NOA的累計裝機量為11.4萬輛,而2024年問界僅M9一款產品的銷量就超過15萬輛。

銷量上的大幅差距,必定會影響Momenta在數據驅動方面的“巨集觀願景”,也將拖慢其技術優化反覆運算的腳步。

此外,Momenta主要業務集中在智駕解決方案,業務模式較為單一,缺乏多業務協同帶來的整體競爭力,在面對市場波動,尤其是核心客戶產生變動時,抗風險能力還不夠明顯。例如賓士的自研團隊規模已達千人,定位更接近“外包”的Momenta,隨時可能面臨“炒魷魚”風險。

曹旭東在近期採訪中表示,自動駕駛研發投入很大,未來會更大,如果要做到量產L4,每年的研發投入至少是百億甚至幾百億,其中主力費用將是雲端算力,如果再加上後續為量產Robotaxi做準備,Momenta還將不可避免地自建車隊,這又是一個“燒錢”大頭。

儘管目前看起來“不差錢”,但Momenta並未停下IPO腳步。畢竟面臨困難重重,進入收穫期之後,Momenta也需要準備埋下來年的“種子”了。

躺不平的有道
躺不平的有道
2025-03-26 06:00:07
騰訊視頻正在失速
騰訊視頻正在失速
2025-03-26 12: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