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熙生物又起大變革 趙燕搬出三體秘笈
更新于:2025-03-26 06:01:38

《投資者網》蔡俊

近期,華熙生物(688363.SH,下稱“公司”)頂上大健康行業的熱搜。

3月,公司公眾號發佈《從嚴治理組織、重返業務一線、重回創業狀態——趙燕內部講話全文》。私域內容公開化實屬罕見,全文看來,實控人趙燕的論述更為犀利、獨到。

時至今日,公司內部變革過去一年。但圍繞種種震蕩與成效,內部和外部又看到不一樣的景象,有不一樣的想法。借用《三體》裡的一段話:“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公司的前景將由時間證明。

三體信徒的變革

劉慈欣的《三體》,向來被眾多商業大佬熟讀。他們從中汲取理念,繼而成為三體信徒。

公開內部講話中,趙燕不斷借用《三體》的各種術語,比如熵增、烏合之眾、法則等。在末尾,她強調公司面臨的嚴峻形勢,並讓員工記住小說里的一句話:生存並非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眼下的華熙生物,外人看來正面臨上市以來的最大挑戰。根據快報,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3.7億元、1.64億元,各自同比下降11.6%、70.33%。公司的“四駕馬車”逐漸降速,在同行“卷”產品力、價格力的紅海中,各業務條線開始迷茫。

這些外界的評論,在趙燕眼裡只說對一半。內部講話中,她坦誠業績調整的原因,一部分是市場因素造成,另一部分是“我意識到我們組織、人才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而主動踩了剎車”。

踩剎車的場景,在《三體》中也多次出現。比如科學家汪淼在開車時眼前突然出現數位倒計時,驚恐的本能令其踩下剎車。這一場景,標誌個人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神秘事件打破,危機環伺。

華熙生物的危機,始於2023年。同期,公司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4.45%、42.44%,這是自2019年上市后業績首次明顯下滑。其中,佔比最大的功能性護膚品出現階段性下降,旗下四大品牌表現不佳。

雷霆性格的趙燕,於2024年啟動內部變革。公司基於“一線—平臺—治理”原則重新搭建組織架構,戰略目標制定並分解到每位員工,形成層層落實的責任體系。報告期內,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馬守偉、欒貽巨集、王勇志,以及品牌誇迪主理人枝繁繁紛紛離職。

這段歷史,趙燕在公開內部講話中並不避諱,稱其為流程調整。當談及變革是不是接近尾聲,她強調:“流程調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動作糾正過來,暴露很多原來沒有暴露的問題,真正的變革是人的變革,現在剛剛開始”。

人的變革刮骨療毒

《三體》中,人類面對三體人入侵後開始一系列變革。科技方面不斷研究高能粒子加速器、建成太空電梯,社會組織方面逐漸集中資源。但價值層面上,人類的絕望情緒日趨濃重,戰略決策也從積極防禦到逃亡主義,極端組織“降臨派”萌生。

人心的變化,可能在趙燕看來尤為關鍵。內部講話中,她直言內部“混進來很多跟我們相信的事業格格不入的人”、“這些人遇到點困難就抱怨組織,抱怨條件不夠,抱怨市場風口現在不對”、“只會打著市場的旗號去追熱點”。

基於這些判斷,今年公司調整重點放在“人的變革”。內部講話借用《三體》中的“熵增”概念,指出問題包括市場端依賴外包、預算分配存在路徑依賴,戰略執行分層衰減等。趙燕希望通過反腐、重塑決策鏈路、重構激勵機制等方式,整頓重建“技術—市場”的轉化範式,實現組織熵減。

尤為矚目的是,講話提到“公司已開始了刮骨療毒,對於歷史問題絕不姑息放縱”,並要求內部貪腐人員必須在3月31日前限時交代問題、提交辭呈,若超過時間未主動交代的,將被移交司法部門不做內部處理。

《三體》小說中,人類面對外星威脅時,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實施面壁者計劃、確立執劍人制度等成功求生。這些組織重塑和人員安排的橋段,於企業家而言是看到立身之本。公司當下的困境,在於體量膨脹但內核萎縮,即立身之本受威脅。

體量膨脹,起初是藉助資本和流量的推動,如今看來或成為反噬。此前,公司為推廣護膚品牌,常年在抖音、天貓等線上平臺投入巨額行銷,並與頭部主播深度合作積累粉絲。2023年,公司線上推廣服務費14.27億元,占營收的23.5%。

高速增長的光環下,倚賴外部流量不是問題。但消費動能轉換之時,成本控制就會放到檯面。2024年上半年,公司線上推廣服務費4.72億元,同比下降36.2%,占營收的16.8%。公司審視多年來的行銷策略偏頗,比如儘管推出入門護膚、凍齡抗衰、成分黨護膚等子品牌,但消費者對公司印象仍停留在“玻尿酸是主要成分”。

這種沒能佔領用戶心智的結果,趙燕在內部講話里直指是員工熱衷找風口的。生命科學行業里,技術是降維的重要先決條件,而降維打擊又是《三體》里為大眾熟知的一個理論。

趙燕在內部講話中,認為公司在若干關鍵的戰略性物質上依然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她特別提到“合成生物”,表示從小試中試到轉化的全鏈條上,在全球的優勢難以撼動。

2018年以來,公司佈局合成生物賽道,財報里甚至將自身定義為“全球知名的以合成生物科技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彼時,外界認為合成生物是公司給資本市場的想像力。因為完整的產業鏈需打通上游的研發技術平臺到終端的產品應用,資金投入巨大。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3.13億元,同比增長13%,占營業收入的8%,報告期內進行原料及合成生物研發專案95個,全面建成中試轉化平臺。

華熙生物本輪的不破不立,究竟還有何後續,值得繼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

SKP也要被賣了
SKP也要被賣了
2025-04-06 0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