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蘇州日報
昨天,著名考古學家王巍做客《師說》,表達了對蘇州的嚮往——
蘇州重要考古發現帶來一次次驚喜
□蘇報記者 朱琦
他被譽為當代中國考古學的“世紀掌燈人”、考古界“音樂課代表”。
在昨天近3小時的《師說》舞臺上,著名考古學家王巍很可能因他刻苦努力的學習經歷、風趣詼諧的娓娓講述和美妙動聽的高亢歌喉而增加好幾個“頭銜”:學霸型“卷王”、幽默有梗的東北人、被考古“耽誤”的音樂家。
他還有“蘇州迷”的隱藏屬性。“我大學時代就對蘇州有著特別嚮往,考古發現這裡存在若干遺址,我的大學畢業論文寫的就是有關吳文化的春秋江南土墩墓研究,”王巍透露,“曾一度想大學畢業首選來蘇州工作。”
“中國考古學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王巍是當之無愧的當今中國考古界的“大拿”。總結自己47年的考古生涯,王巍深有感觸地說:“我確實是很多考古重大事件的推進者、策劃者和參與者。”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青銅立人、青銅人像、多孔玉刀……昨天《師說》舞臺的歷史氣息格外濃厚,“三星堆文化大使”王巍以圖作解,帶領好奇的觀眾聆聽千年文明的歷史迴響。在三星堆第二次大規模發掘中,王巍擔任考古諮詢專家組組長,全程參與發掘。“三星堆的發掘、保護、傳播等,可說是新時代中國考古學的傑出代表,標誌著中國考古學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王巍自豪地說。
除了三星堆,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案第一到第四階段首席專家、執行專家組組長,王巍走遍眾多考古遺址,親手挖掘中華文明的證據,用一個個遺址的拼圖構建起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時空座標,讓5000年的文明脈絡愈發清晰。
“中國考古學家研究的是我們自己祖先創造的文明,這和歐美完全不一樣。”王巍說,每次新的發現,都會讓國人乃至全世界知道這是我們祖先創造的輝煌文化和文明。“作為考古學者,我們更有義務讓民眾知曉這些考古發現、考古成果所揭示的中華文明,這不是我們想不想做的事,而是應該做且必須做的。”
“希望更多人參與推動考古大眾化”
王巍對考古的熱愛不止於業務上的追求和鑽研,他在推進考古學的大眾化和中國考古學界的改革上也傾注了大量心血。
“我們關於考古的通俗讀物太少,我非常遺憾,很多民眾瞭解考古是通過《盜墓筆記》。”王巍一席話引得現場觀眾會心一笑。“希望通過遺址的考古公園建設、考古發掘現場的說明書以及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讓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快速知道、真正瞭解精準的考古知識和成果。”王巍對考古文化的大眾化有著很多思考。“在考古的大眾化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投身其中。”
在擔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10年間,王巍帶領中國考古學會實現一系列改革。他介紹,原來考古學會每年的年會只有考古學會理事參加,每個省只有一位。後來,他力推改革,每兩三年舉辦一次中國考古學大會,所有業界專業學者都可以參加,人數達到每次800人到1000人。此外,考古原來只有“田野考古獎”,他創設“考古學研究金鼎獎”“田野考古(金手鏟)獎”“青年考古學家金爵獎”“公共考古金鎔獎”,給予考古人更多正向激勵。
“蘇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中華探源工程開展以來,蘇州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給我們帶來一次次驚喜。”談及蘇州,王巍不吝讚美之詞。“我覺得蘇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這裡既有古代園林,又有現代城市的繁榮。古代和現代交相輝映,自然和人文完美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本。”
“我對蘇州有特別嚮往,曾經一度想大學畢業來蘇州工作。雖然那時吉林大學把我派到社科院考古所,但這個情結一直在。”王巍說,蘇州的園林、藝術、風土都令他嚮往,沒想到從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退休之後,他能有機會與蘇州深度接觸。
這個“深度接觸”就是2023年王巍在蘇州建立的院士工作站。此後,他領銜啟動草鞋山遺址公園建設,最近又啟動崑山趙陵山考古遺址公園。“我覺得蘇州從史前時期開始就是宜居的環境,適應農業發展,一直是社會和文化發達的地區,在這裡建立工作站,希望能全面推動蘇州地區文明探源研究。”王巍說。
王巍不僅與蘇州締結深厚緣分,更將音樂化作水墨。當《師說》首發王巍創作的歌曲《姑蘇懷響》時,在舞臺光影暗處,王巍的手和腳尖隨著音樂律動輕輕拍打著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