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
更新于:2025-03-26 03:59:52

本文轉自:河源日報

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

——評《文脈的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講錄》

  《文脈的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講錄》

  陳引馳 著 中華書局

  20年前,我曾在一篇小文中呼籲:“在文學史篇幅越來越龐大的當前,我們更希望能夠讀到部頭不太大,而有思想、有個性、閃現智慧和風格的《中國文學史》。思想性、個人化,應該是新世紀學者撰著《中國文學史》的一個方向。”(《1600部〈中國文學史〉不能完全抹煞》)近日捧讀陳引馳教授新著《文脈的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講錄》(下稱《文脈的演進》),眼前一亮,這正是部頭不大而有思想、有個性、閃現智慧和風格的一部文學史著。

  文學史的書寫,可以採取一種中正無偏頗的態度,盡可能客觀地呈現文學史知識的本來面目;也可以採取一種高屋建瓴式的闡述模式,對文學史進行學理的建構和理論的洞察。若依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說,前者重在史學,後者重在史識。這部《文脈的演進》,顯然是以史識見長。陳引馳借鑒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的概念,在中國文學史縱向演變的歷史進程中,提出中國文學的三個“軸心時代”,即先秦時代、中唐至唐宋之交、近現代。

  先秦的核心經典與意識是“詩騷”,一直到中唐,文學界最為推崇的依然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精神的作品,在品評人物的時候,也會追溯到詩騷的淵源上去。例如鍾嶸《詩品》追溯五言詩的源頭是《國風》《小雅》和《楚辭》,李白感歎“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杜甫《戲為六絕句》依然主張“近風騷”“親風雅”。

  宋之後,詩騷傳統雖然還在講,並未熄滅,但詩人文士真正關心的已經不再是對詩騷的繼承,而是宋與唐的關係,宋如何與唐不同?宋與唐孰優孰劣?尊唐抑宋還是唐宋並舉?文學史上綿延千年的唐宋之爭從未消歇過,即使在這爭論之中,也有援引詩騷來為自己尊唐祧宋立說張本的,但從根本上講,文壇爭辯的核心問題是唐宋,而非詩騷。陳引馳對這些問題的把握精準而富有新意。

  到了近代,在外來文明的強勢參與之下,文學史的演進變得格外複雜,從詩騷到唐宋的文學只是中華文明內部的演進,但近現代的新文學家,“實際上跟《詩經》《楚辭》,跟唐詩宋詞距離很遠很遠,他們認的傳統是什麼?他們認的傳統根本不是中國的了,可能認易卜生,認托爾斯泰,認這些外國的作家了。”在梳理了近代文學觀念的變化、身份的變動、語言的刷新等一系列變折之後,雖然本書認為這些“在既往的文學史上,都曾發生過”,但還是承認“這些變折的情狀,不是既往的兩個軸心時代的文學所能涵括和蔭蔽的”,我想,這是在委婉指稱,新文學與舊文學的斷裂大於聯繫吧。

  在三個時代的劃分之外,本書還有另一條線索,即陳引馳所指出的“核心文類”這一概念的轉移。所謂“核心文類”,指的是在各時代佔據主導地位的文體。全書各講之中,表現出很明顯的對於文類的關注。陳引馳將韻文、散文概括為先秦時期的核心文類。講到秦漢,他在書中第四講中介紹了秦漢政論史傳,認為它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延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論、史傳、子書等,之後兩講他分述辭賦與詩歌,用這樣三個核心文類概括秦漢的文學,最能體現其時文學脈絡的演變。在論漢賦的專章末尾講“詩賦之消長”,集中討論了詩賦地位交替的問題——以南北朝為關鍵節點,此前賦的地位明顯高於詩,此後詩的地位逐漸抬升,與賦並駕齊驅,並且最終超過賦。其後的各講,六朝詩歌、唐宋詩之爭與唐宋文的承傳,已將詩歌作為其後文學史的核心文類來看待,詩歌在文學史上有著高度統治力。也許讀者會質疑,該書為何在晚近時期不提小說、戲曲、俗文學的崛起?其實,回到歷史語境中,在當時人的觀念里,即便小說戲曲在底層民眾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也無法與詩文這種正宗文類並駕齊驅。該書是以一種鳥瞰的視角來講述文脈的演進,故而力求抓主要,抓根本,宜粗不宜細。

  有了這一重文類視野后,再回頭看陳引馳所標定的中國文學三個軸心時代,其內涵也就更加豐富了。

  《詩經》是一部具有多重身份的經典,在經學家看來是王政軌轍,記載了國家政治的興衰,其中許多篇章含有比興美刺,後代經學家也將其視為諫書,微言大義;而在文學的視野中,它首先是詩歌,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之一,在審美與體式上都有著起源的意義。《楚辭》在後代或可稱賦,或可稱詩,也常常被視為賦的源頭之一。詩騷合稱,可以是一種精神,一種審美標準,但從文體上看,則是漢魏六朝詩與賦兩大核心文類的源頭。陳引馳認為,先秦諸子對於後代的影響更多在於思想上而非體式上,也是出於一種文體的考量。如果細較起來,未必思想性的內容就不能成為先秦時代的“軸心”,這樣以文明發展為核心,也許更符合雅斯貝爾斯的原意吧。舍諸子而尊詩騷為第一個軸心時代的核心,正是出於文體方面的考量。

  到了第二個軸心時代,即中唐到唐宋,其背後固然有唐宋變革論這一重理論背景,而陳引馳則花費大量篇幅闡說唐宋詩之爭,以及這種爭論如何影響第二個與第三個軸心時代之間文脈的演進。

  到了近現代,傳統核心文類受到了顛覆性的挑戰,其變化之巨、變化之多、變化之快已足以表明古代文學正逐步讓位於新文學,這也是以一種核心文類的視角來理解文學的轉型。

  如此,我們對於這一部《文脈的演進》便能夠有一個比較整體的把握。這部文學史講演錄相對於現有的文學史而言,是非常獨特的,或者用陳引馳自己的話說,是一種主體性的展現:“回到文學史,要追溯文學作品與文學事件之間的關係,建立起因果,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這部文學史著作並不重在對文學歷史知識的系統呈現,而是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他用一種帶有自身鮮明風格的敘述,重構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為學界貢獻了一部富有思想啟迪的文學史著作,相信讀者會開卷有益,激發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周興陸)

休閒孕育著創造
休閒孕育著創造
2025-03-26 06:16:31
海棠·紅梅
海棠·紅梅
2025-03-26 06:17:27
清風入弦草木歌
清風入弦草木歌
2025-03-26 06:17:43
沙海植綠
沙海植綠
2025-03-26 06:17:50
《人生誰能無補丁》
《人生誰能無補丁》
2025-03-26 07:07:05
生活需要幾分甜
生活需要幾分甜
2025-03-26 08:48:31
在風景中抵達內心
在風景中抵達內心
2025-03-26 08:58:46
閱讀也是“旅遊”
閱讀也是“旅遊”
2025-03-26 0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