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高,全身器官都受損!醫生總結:4個方法,降低血栓風險
更新于:2025-03-26 03:26:16

血液就像河流,正常情況下,它應該流暢、清澈,不至於堵塞或過於渾濁。但如果血小板過高,情況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修復工”,主要負責止血和修補損傷。

但如果它的數量太多,血液就容易變得粘稠,甚至在血管里形成血栓,把全身的血管系統拖入危險的境地。

最常見的後果,就是血管越來越狹窄,心臟、大腦、腎臟、肺部等器官的供血都會受到影響。

有人可能覺得這隻是小問題,殊不知血栓一旦形成,輕則影響迴圈,重則可能引發腦梗、心梗,甚至致命。

血小板的數量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炎症、感染、慢性病,甚至長期熬夜、飲食不當,都可能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結。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普遍缺乏運動,高油高鹽的飲食更是讓血液變得粘稠,久而久之,血管里的隱患就越來越多。

很多人去醫院檢查,發現血小板超標,醫生的建議一般也比較直接——改變飲食,調整生活習慣,不然等血栓真的堵住血管,治療的難度和風險都會大幅增加。

有些食物對血液的影響比想像中大得多,比如納豆。

納豆是發酵大豆製成的食品,看起來其貌不揚,聞起來味道也不算討喜,但它卻富含一種特殊的酶——納豆激酶。

這種酶能有效溶解已經形成的小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讓血管保持暢通。

研究發現,長期食用納豆的人,血液的纖維蛋白溶解能力比不吃納豆的人高出約30%。

纖維蛋白為血栓形成的關鍵成分。一旦其溶解能力得以提升,血栓風險便會降低。

日本的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納豆攝入較多的地區,腦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

這不僅僅是因為納豆本身富含營養物質,而是因為納豆激酶能夠幫助調節血液狀態,減少血管堵塞的可能。

很多醫生都建議高血小板患者適量吃納豆,尤其是有血栓高風險的人群,納豆可以作為一種天然的調節食品。

相比之下,生薑的作用更容易被忽視。生薑在日常生活里太常見了,很多人只把它當作調味料,覺得它不過是暖胃驅寒的東西。

但事實上,生薑含有一種名為薑黃素的活性成分,其對血小板的聚集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簡單來說,生薑能讓血小板“沉著”一點,避免它們隨便在血管里聚集成團。

研究表明,每天攝入一定量的生薑,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性,讓血液保持更好的流動性。

在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生薑的使用率很高,而這些地方的某些人群血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可能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生薑的效果並不是立竿見影的,它更多是一種長期調節的手段,適量吃生薑,有助於維持血小板的平衡狀態,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

喝茶也是一個被低估的好習慣。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黃酮類化合物和咖啡因,這些成分可以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小板的黏附性,減少血液凝塊的形成。

研究顯示,常年喝茶的人,血管的彈性比不喝茶的人要好,血栓的發生率也低一些。

尤其是綠茶,其富含兒茶素。兒茶素有助於減輕氧化應激,對血小板的異常活躍狀態亦能起到抑製作用。

黑茶、普洱等發酵茶類,也被認為對血液迴圈有積極作用。

中國的傳統醫學早就注意到茶葉對血液的調節作用,很多中藥配方里都用茶葉作為輔助成分,來説明改善血液迴圈。

現代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茶葉中的抗氧化物質可以保護血管內壁,減少炎症反應,間接降低血栓風險。

運動對於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缺乏運動的人,血液迴圈往往較差,血液中的脂質代謝也容易紊亂,從而增加血栓的風險。

適量運動可以提高血管的彈性,促進血液流動,讓血小板的活性維持在一個正常範圍內。

研究數據顯示,每周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的人,血栓形成的風險比久坐不動的人低40%以上。

散步、游泳、騎自行車、慢跑等有氧運動,都有助于血管的健康。

特別是對於已經有高血小板問題的人來說,運動可以説明改善血液粘稠度,減少血管內的炎症反應,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

有趣的是,運動不僅能直接影響血液迴圈,還能調節體內的激素水準,比如降低應激激素的分泌,而這些激素往往會影響血管的收縮功能,從而影響血管的順暢程度。

適量運動還能説明控制體重,而肥胖本身就是血栓的高風險因素之一,控制體重不僅能減輕血管的負擔,還能減少代謝異常帶來的問題。

有些人或許會心生疑惑:同樣是血小板偏高,為何有的人極易形成血栓,而有的人卻仿若毫無影響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血液的整體狀態,而不僅僅是血小板的數量。

血栓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血小板的活性、血管的健康情況、血脂水準、炎症反應等。

血小板數量高的人,如果血管狀態良好,血脂水準正常,血流速度穩定,那麼血栓的風險可能不會太高。

但如果血管內壁已經有損傷,或者血脂異常、炎症水準高,那麼血小板稍微增多,就可能會加劇血栓的風險。

另外,基因也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人的血小板本身更容易聚集,而有些人天生血液流動性較好,即使血小板數量稍微高一點,血栓的風險也不會特別明顯。

從醫學角度來看,單純控制血小板數量並不是最關鍵的,真正重要的是維持血液的整體平衡,讓血液既不會過於黏稠,也不會過於稀薄。

通過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血栓的風險,讓血液保持健康的流動狀態,從而降低全身器官的損傷風險。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楊博,梁恆娟,黃小紅.腦出血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症預防和管理的最佳證據總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誌,2025,33(04):19-24+37.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