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集體“造人”
更新于:2025-03-26 02:58:31

文 | 獵雲網,作者 | 孫媛

今年,具身智慧又火了,這一次是大廠局。

近日,上海持續打造具身智慧產業集群,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螞蟻靈波)在浦東新區進行了揭牌。

而這次活動,可謂徹底揭開了螞蟻集團旗下這傢俱身智慧子公司的神秘面紗。

揭牌儀式上,螞蟻靈波CEO朱興坦言,公司將聚焦服務領域,打造行業領先的機器人產品,讓機器人走進生活,成為每個人的好幫手。

再結合今年2月,螞蟻在招聘平台上開放了包括人形機器人硬體結構、模擬系統開發工程師、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等多個相關崗位,月薪高達35-80k。

可見,螞蟻逐鹿具身智慧,已經開始提速自研,目標直指:具身落地。

而順著螞蟻看去,跑步“攪局”具身智慧的並非只有阿裡系。

近一個月來,京東進擊具身大腦,聯合推出業內首個具身智慧原子技能庫架;百度智慧雲和科大訊飛分別牽手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朝著場景落地進發;美的集團的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樣機更是已經出來,正在內部機器上試用。

可見,大廠們自研+聯手,顯然都射出了瞄準具身智慧的新一槍。

阿裡系,投而優則研

據天眼查顯示,螞蟻靈波在2024年12月17日以1億元註冊資本成立,由螞蟻智慧(杭州)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法人為朱興。

截至目前,螞蟻靈波成立僅3個多月,意味著螞蟻自研歷程尚不算久。

不過,作為螞蟻集團落地具身智慧的自研排頭兵,它此次高調亮相,也透露出了一些最新資訊。

會上,朱興坦言,具身智慧技術下的人形機器人,在家庭、養老、醫療健康等密集交互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但要真正融入現實場景,還需持續突破感知反饋、智能決策、精確操控、系統安全等關鍵技術瓶頸。

這些能力的構建需要依賴演算法反覆運算、硬體創新與場景數據的協同進化。而浦東新區集聚了一大批“造腦”“造身”“造部件”的優秀企業,可以深度協同產業上下游,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朱興此言,意味著螞蟻靈波“自研”的玩法就是,以生態以及上下游的協同並進,去做好服務生活的人形機器人落地,最終謀求技術落地、服務場景的共贏。

這裡面,螞蟻靈波扮演的或許是具身智慧整機的集合者。

不過,具身智慧這條路除自研之外,螞蟻還在以投為進。

在螞蟻靈波註冊成立以及這次活動面世之前,螞蟻僅在4個月時間,還悄悄二度加碼了從具身本體、端到端演算法、場景落地解決方案全棧自研的業內新晉VC寵兒星海圖。

這家集結了90後“清華教授+智能駕駛”的“天團”可不一般,近一年融了4輪,總融資規模超5億,背後站滿了IDG資本、BV百度風投、無限基金SEE FUND、金沙江創投、高瓴資本、米哈遊等知名企業及機構VC。

更值得注意的是,星海圖是專注於打造“一腦多形”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人工智慧公司,將每一款智慧體產品建立在可工程化AI能力基礎上,以研發通用的具身智慧體,使其服務人類世界。

並有著“全球部署100億台機器人,去服務100億人口”的願景,將機器人應用於醫療、教育、服務和家庭生活等多個場景。

從這點上看,可以說是跟朱興所描繪的螞蟻靈波有異曲同工之妙,目標直指具身智慧的“真正應用”。

目前,星海圖不僅研發了向量控制底盤X1,及3.98萬元起的准直驅電機超輕型機械臂產品A1,還即將發佈全新一代仿人形通用機器人R1系列,可進行分揀、上下料、檢查等工作。

而順著螞蟻看去,阿裡逐鹿具身智能可謂走的是投而優則研,由腦至身的一條路徑。

截至目前,逐際動力、有鹿機器人、源絡科技、星動紀元等初創企業背後資方均有阿裡的身影。

此外,早在2023年,有鹿機器人就聯合阿裡雲通義千問,研發了LPLM大模型。去年6月,通義千問又發佈Qwen2開源大模型,涵蓋5個尺寸的預訓練和指令微調模型,進一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能力。

諸此種種,都為阿裡以螞蟻成立子公司進行自研打下了技術積累。

他們,都在扎堆“趕潮”

而阿裡系投資+自研+聯手的一套組合拳,事實上已成為大廠逐“具”的一個縮影。

其中,投資為大廠涉水具身智慧的第一步。

就拿星海圖來說,BV百度風投早於螞蟻現身於星海圖的天使輪上,隨後在今年3億的A輪融資上,雙方又都二次現身。

科大訊飛此前通過戰略投資優必選、雲跡科技等機器人企業,1月又悄悄投資了兩傢俱身智慧創企,分別為研發具身智慧體操作系統的科技公司雲錦微和具身智慧科技公司“小雨智造”。

再到大火的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星動紀元等具身智慧風投寵兒這邊,比亞迪、BV百度風投,美團龍珠、順為資本、阿裡巴巴、北汽產投的身影更是陸續出現。

騰訊在多年前投資了樂聚機器人和優必選;寧德時代也分別在去年11月和今年1月投資了具身智慧機器人研發公司千尋智慧和維他動力。

而這些投資動作,均為今年各家自研具身智慧,亦或是強強聯手逐鹿商業化埋下了伏筆。

就在螞蟻投資星海圖Pre-A輪的11月,華為成立了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並與樂聚機器人、大族機器人、拓斯達、中堅科技、兆威機電等16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打造世界級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

今年2月,戰火更是加速點燃。

前腳螞蟻剛在招聘平台開放了多個具身智慧方向崗位,具體包括演算法工程師、人形機器人硬體結構、模擬系統開發工程師、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等,給出最高年薪過百萬的英雄令。

時隔一天,由京東探索研究院李律松、李東江博士團隊發起的專案,就聯合地瓜機器人等多家企業高校,推出業內首個具身智慧原子技能庫架構,對著具身大腦進發。

隨後不到一周,百度智慧雲牽手了智元機器人,圍繞前者“一見視覺大模型平臺”與“EdgeBoard邊緣計算開發板卡”等軟硬體,共同建設覆蓋教科研、工業等行業的聯合生態解決方案。

3月,科大訊飛、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更是接連發聲。

科大訊飛跟以9.9萬元UnitreeG1人形機器人加速商業化的宇樹科技合作開發機器人超腦平臺,海爾智家旗下海爾兄弟機器人與星動紀元將共同推出基於智慧家庭場景的服務機器人。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美的集團CTO衛昶則對外透露,公司已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進行人形機器人研發,並表示,美的技術團隊目前相關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樣機已經出來,正在內部機器上試用,人形機器人整機和家電機器人化方面正展開佈局。

一時間,隨著大廠湧入,具身智慧賽道之火又上升了新的高度。

“腦”進化、“身”量產,大廠搶佔2025

事實上,拋開投資來看,大廠入場,並非2025年獨有的畫面。

這裡面,小鵬汽車“介入”最深,從投到研到用。

早在2020年,小鵬汽車完成了對四足機器人企業多夠機器人的收購,何小鵬、小鵬汽車、趙同陽(多夠機器人創始人)合資成立了鵬行智慧,正式布局機器人賽道,並於去年11月,正式亮相小鵬AI機器人Iron。

此前據何小鵬透露,小鵬Iron已經在廣州工廠初步落地,小鵬P7+部分生產崗位已由機器人操作。

小米則是面世最快,佈局最廣。

自2015年起,小米陸續投資了九號公司、石頭科技、法奧機器人、追覓機器人等相關公司,2021年其首款四足機器人Cyber Dog推出,第二年就發佈了小米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One。

2023年4月,小米還成立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主力研發智能機器人,同年11月,後者聯合優必選、京城股份出資成立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具身智慧的軟硬體母平臺。

如此來看,大廠入局已有段時日,那為何現在著急扎堆呢?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蛇年春晚,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身穿花棉襖、扭秧歌這一畫面,讓具身智慧這個概念具象化,率先走入尋常百姓家。

同時,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指引,推動具身智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去年12月,深圳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印發《深圳市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等應用大模型技術的智慧硬體產品研發推廣。而上海《徐匯區關於加快推進具身智慧產業發展的扶持意見(試行)》,則是上海首個區級層面的具身智慧產業支援政策。

再到今年1月,北京發佈了《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推動萬台具身智慧機器人規模化落地,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這些都為大廠衝刺具身智慧吹響了政策的東風。

而AI技術和量產落地更是讓企業看到了具身智慧商業化的美好前景。

一方面,大模型成為加速器。具身智慧核心在於“身體與智能的結合”,更強調AI的加持。而各路大語言模型的“全面開花”,讓具身有望“飲得頭啖湯”。

譬如,憑藉低成本、高效率而全球出圈的DeepSeek,已讓優必選、均普智慧等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嘗試其應用的可能,成為了推進具身“進化”的一把火。

自變數機器人創始人兼CEO王潛也曾對外表示,當下的具身智慧幾乎可以類比到GPT-2所處的時間點。預計2025年年底或者2026年年初,會出現一個類似GPT-3級別的具身智慧大模型。

另一方面,高盛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給市場帶來積極信號。

加之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表示,預計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在2025年年底前進行少量生產,到2026年可能會增加產量,面向外部客戶銷售。

這些,都足夠給全球機器人市場帶來“鯰魚效應”,讓大廠意識到:技術+量產的雙向推動下,要早入局才能儘早分得一杯羹。

也讓有著硬體優勢的車廠也成為“趕潮”的一股中堅力量。

譬如蔚來組建團隊調研機器狗;奇瑞跟AI公司Aimoga合作推出人形機器人Mornine,預告將於2025年3月官宣最新進展;比亞迪參股智元機器人后,在近期開啟了代號為“堯舜禹”的人形機器人專案,開啟大規模招聘。

而從互聯網到家電再到汽車,大廠們上演跨界“造人”,或許預示著一個新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釘釘刷新釘釘
釘釘刷新釘釘
2025-04-03 14: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