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品略財經,作者|吳文武
這個清明假期,港澳人買爆珠海山姆,港珠澳大橋成了“山姆大橋”,但香港本地商超不僅是急了,更哭了。
港澳人北上購物消費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總能吸引關注。在2025年的清明節假期,港澳人北上買爆了珠海山姆。
《新品略財經》關注到,有多位網友分享了清明節的珠海山姆店內的熱賣場景,大排長龍入場,人挨著人,購物車挨著購物車,場景堪比春運,猶如一線城市早晚高峰的地鐵站客流量峰值場景。
人流旺盛的場景不僅在珠海山姆的入口處,在商場內部,以及收銀處排隊,乃至是在停車場的出入口,用人山人海一詞都無法形容這裡的場景。
有網友表示,珠海山姆真的快被擠爆了。用那句很經典的話來說:消費者又買爆山姆了。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珠海山姆再次被消費者買爆了的背後,還有一個現象很值得關注,那就是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和澳門人北上珠海購物,其中最熱門的購物目的地就是珠海山姆。
從很大程度上說,珠海山姆被買爆,除了珠海本地人消費外,更為關鍵和更大的推動力還是港澳人北上珠海購物,更可以說是:港澳人買爆珠海山姆。
珠海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經濟特區之一,但與深圳的千萬級常住人口相比,珠海的城市規模要小很多,但珠海本地消費力並不低。據珠海市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終,珠海全市常住人口為251.85萬人。
從2023年,“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兩大政策相繼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北上深圳、珠海等地消費,特別是澳門居民靠著珠海,到珠海购物非常方便。
港澳人北上,到珠海山姆購物消費,買吃的喝的用的,買山姆的爆款商品,比如衛生紙、麻薯麵包、烤雞等,返回時,車的後備箱塞得滿滿當當。今年2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稱,在珠海山姆偶遇到了香港明星蔡少芬張晉夫婦購物。
很多港澳人開車到珠海購物,這也讓港珠澳大橋被網友們調侃稱為:“山姆大橋”。
越來越多的港澳人到珠海山姆購物,也直接推動了珠海山姆店銷售業績的增長。
數據顯示,2023年,珠海山姆的銷售額達到25億元,在全球800多家山姆店中排到了第7位。有媒體估計稱,預計2024年珠海山姆店的銷售額大概率已經超過了30億元。
面對越來越多的港澳人北上珠海消費,珠海也抓住了這一大商機,珠海於今年2月已經官宣正推進開第二家山姆店。
無論是平日,還是像清明節這種公休日,北上珠海山姆購物的人越來越多,港澳人買爆山姆的場景會一直上演。
任何事物都有AB兩面,港澳人北上珠海、深圳等地購物,上演了買爆珠海山姆,買爆深圳山姆的場景,帶動了山姆在內地城市門店的銷售額。
但另一面,很多港澳人現在是定期或者不定期,以及隨時北上購物消費,自然就會減少在港澳本地的購物消費。
《新品略財經》關注到,當港澳人買爆珠海山姆的時候,香港本地商超的經營者們卻要哭了,無論是從巨集觀統計數據,還是港澳媒體的報導來看,香港本地商超的日子並不好過。
港澳兩地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兩地的零售業銷售額,其中當然包括商超的銷售額都出現了下滑。
今年2月26日,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4年全年零售業銷售額同比下跌14.9%至719.9億澳門元。2024年第4季零售業銷售額為185.1億澳門元,與第3季修訂后的銷售額(165.9億澳門元)比較增加11.6%;同比則減少8.6%。
其中,2024年鐘錶珠寶、皮具和百貨的銷售額同比分別減少25.3%、22.6%及18.6%;超級市場(-0.2%)與2023年相若。
但要看銷貨量指數方面,扣除價格因素影響的全年銷貨量平均指數同比下跌18.7%,其中百貨錄得-20%的顯著跌幅。
被稱為購物天堂的香港,在2024年的零售業銷貨額同樣出現了下滑。
據香港統計處2月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估計為3768億港元,同比下降7.3%。其中,超級市場貨品銷貨價值下跌4.4%,百貨公司貨品的銷貨價值也出現了下跌。
近期數據顯示,香港今年2月份零售額連續12個月下降,同比下降13%。有香港知名媒體援引分析師的觀點報導稱,整個2025年零售業疲軟將持續下去。
香港零售業不景氣,不僅反映在了統計數據中,在一線零售市場的場景則更為蕭條,旺鋪租不出去,不少商鋪迎來了關門潮。
現在無論是商超,還是百貨公司,乃至是餐飲行業,很多經營者的日子都不好過,但又無可奈何。
特別是當很多香港本地商超經營者和零售業經營者,看到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北上珠海、深圳等內地城市購物時,內心是很複雜的。
港澳地區,特別是香港,房租貴,經營成本高,銷售不景氣,日子越來越難,這些香港零售業經營者們早就急了,現在更是哭了。
港澳人北上購物,買爆珠海山姆,港澳本地商超銷售額下降,這也再次表明,港澳本地商超,再不改變就晚了。
在多年前的PC電商和沒有移動互聯網電商的時代,那時候香港是內地消費者的購物天堂,更是養活了一大群從事香港代購的從業者。
現在香港代購輝煌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曾經爆火的香港代購街市如今無人問津。有本地商家接受香港媒體“一線搜查”採訪時表示,30年從未見到如此淒涼。
現在內地商超、購物中心林立,電商發達,消費者線上線下購物都十分方便,電商平臺的海外倉、海外購,這些都讓港澳地區,特別是香港購物的吸引力大不如從前。
香港零售業,特別是商超行業有很明顯的本地性,但市場並非永遠不變,香港零售業市場近年來也在發生很明顯的變化。
很多內地的餐飲品牌紛紛湧進香港,把內地的餐飲消費模式帶進了香港,某種程度上也對本地餐飲品牌形成了一定的競爭。
香港本地商超還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內地超市品牌正在加速湧進香港,進一步攪局香港本地商超行業江湖。
內地電商巨頭推出了香港包郵,淘寶去香港開店,掃碼下單,京東也在發力香港電商市場,名創優品也在香港開店。
值得關注的是,內地商超平價風潮也吹到了香港市場。比如,內地超市品牌HotMaxx好特賣正在發力香港市場,1個月開3家店,一瓶可樂賣2塊錢,物價回到四十年前,現場門店擠滿了人。
香港文匯網、珠江之聲等媒體在2024年8月曾報導稱,山姆的競爭對手倉儲式會員超市Costco(開市客)深圳店長曹國華表示,當時香港會員約3.5萬人,佔比約14%。對比內地會員,香港會員消費額更高,人均約850元人民幣,為更好捕捉香港消費者購買力,Costco正研究在港開店的可行性。
《新品略財經》認為,越來越多的港澳人北上珠海等地購物,內地商業品牌大舉發力香港市場,香港本地商超的競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有關香港零售業經營者,比如餐飲門店、零售門店的一些負面新聞,時不時出現在社交平臺和短視頻上,內地消費者看了心裡不是滋味。
另外,還有香港商家只接受現金,不接受微信、支付寶付款,還有商家店門口貼著問路收錢。
香港本地商超經營者和零售業經營者,真的該加速改變了,再不改變就晚了,要從商品、服務品質、服務態度等各方面徹底改變,否則不僅會被內地消費者拋棄,更會被越來越多的本地消費者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