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生意不賺錢了?免費海葬,排到明年
更新于:2025-04-05 12:41:28

文 | 電商在線

春山如黛,如思念綿延不絕。

又到了一年清明,這個關於死亡與紀念的節日。事實上,身處資訊過載的洪流中,我們似乎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容易獲取到關於“死亡”的新聞和報導。

當死亡不再是避之不及的禁忌話題,“與死亡打交道”的殯葬行業也“走”到了陽光下。在電影《人生大事》中,殯葬從業者甚至被稱作“種星星的人”,用浪漫的色彩抹去了人們以往對殯葬行業諱莫如深的偏見。

(電影《人生大事》截圖)

將目光聚焦到殯葬行業本身,不難發現,在人們對於死亡這件事更加坦然的同時,以花葬、樹葬、海葬為代表的新型殯葬模式——生態葬,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在考慮“身後事”的首選項。

2024年12月11日,知名女作家瓊瑤的骨灰撒向陽明山,按照她的囑託,她將以花葬作別人間,與丈夫一同長眠於山間花海中(2019年,瓊瑤為丈夫平鑫濤舉行了花葬儀式)。今年2月,演員大S因病去世,幾經波折后最終塔葬(將逝者的骨灰放置於塔內的安葬方式)在金寶山,但生前非常注重環保的她,也曾多次公開稱樹葬是她本人所期待的殯葬處理方式。

(瓊瑤此前為丈夫平鑫濤舉辦花葬)

除了這些名人之外,普通家庭對於生態葬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據新民晚報報導,截至2023年,長三角地區有8173戶家庭選擇通過海葬告別親人,僅這一年的海葬數量就達到了1991年首批海葬開始后10年總和數量的1.5倍。

這個清明節,「電商在線」對話了幾位生態葬模式的體驗者家屬以及從業人員,通過多維度的視角來解讀,生態葬如何打破傳統觀念桎梏,讓越來越多人接受並選擇?生態葬這股新生力量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將如何把握好人文關懷與生意邏輯之間的平衡?

不拘形式的紀念

“有海的地方就有思念。”

64歲的阿蘭在今年3月終於如願為逝世11年的丈夫舉行了海葬儀式。過去10年,丈夫的骨灰一直被存放在殯儀館,去年聽工作人員說深圳市民政局每年都會舉行海葬儀式,阿蘭果斷報名了,等待一年之後,她終於完成了這個夙願。

“海葬是我一直就想做的儀式,但之前一直沒有找到合規的途徑去實現。”據阿蘭透露,參加完這次集體海葬活動之後,她還收到了政府發來的生態安葬補貼。“我去年就報名了,今年才排到我們,三月那一批家屬的活動都結束了,再報名的估計要等到明年了。”

(阿蘭為丈夫舉行海葬儀式,圖源阿蘭)

正如阿蘭的經歷一樣,各地殯葬惠民政策的宣傳普及和海葬活動組織的日益完善配套,是越來越多社會群眾瞭解並實踐海葬這類生態葬的主要途徑。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市自1994年5月開始推行海葬以來,共組織集體海葬活動870批次,安葬逝者骨灰近4萬份。

“我是東北人,來到深圳已經三十多年了,老家的很多親戚其實都沒了聯繫,回老家祭祀也是一件波折的事情。”據阿蘭介紹,在她和丈夫各自的家族中,大家對於“落地歸根”這件事都沒有執念。對於碩士畢業的她而言,精神上的惦念遠比形式上的祭祀更有意義,“為後代留下更多資源空間,逝去的人回歸自然,只要處在自然之中,想念就一直存在。”

這種“環保自然”的祭奠思潮已經逐漸成為當代人的主流。在網易文創2023年發佈的《當代年輕人殯葬觀念調查白皮書》中曾提到,傳統的喪葬習俗雖然有著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但是在當代年輕人眼中,有些習俗已經變味,空留下形式。上述白皮書提到,只有8%的受訪者將“土葬”列為自己的首選安葬方式,生態葬已經成為年輕人首選的安葬方式。

(圖源《當代年輕人殯葬觀念調查白皮書》)

對於像阿蘭這樣從老家遷徙至異地的中老年人群而言,“家鄉已經回不去了,對於家鄉的感情連結正在越來越少。”阿蘭的子女如今也並不在深圳和她同住,比起固定地留在哪個地方,她覺得讓大自然決定自己身後的去處更浪漫,就這樣隨著海洋的水流浮沉。

與海葬相比,花葬和樹葬顯得沒有那麼“叛逆”,依舊在“入土為安”的範疇之中。選擇花葬和樹葬的人群,也大多都十分熱愛環保和自然。以作家瓊瑤為例,她選擇花葬,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想要輕輕地“翩然”離去,一方面是認為自己“有義務為代代相傳的新生命,維持一個沒有污染的生存環境”。

魚龍混雜的隱患

“像我們這種一對一海撒的話是沒有官方的海葬證書的,但會有機構的證明證。”

(不同地方民政局發佈的海葬證書,圖源小紅書)

某海葬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電商在線」,政府組織的海葬活動一般都是要排隊的,有的地區排隊甚至要等好幾年,像他們這種一對一的私人海葬服務機構可以保證三天左右就完成整個海葬流程。

因為海葬活動需要考慮避免受到颱風、暴雨、迷霧等惡劣天氣的影響,一般由當地政府舉辦的海葬活動都是分批、分時段舉行。以沿海城市青島為例,截至2025年3月31日,青島約3.3萬名逝者參加海葬,目前已有1700余名家屬已經開始排號,青島市民政局將會分期、分批,根據天氣、輪船的情況來進行海葬。

據青島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負責人李利軍介紹,戶籍是青島的逝者,海葬的費用是實行全部減免。針對外地,有兩個費用檔,區別就在於能夠上船參與海葬儀式的人數:1000元可以帶4名家屬上船;1800元可以帶6名家屬上船。青島的海葬是一個小規模、常態化的形式,每滿20到30名逝者,青島市民政局會組織一次,每年3月至10月,青島市民政局會集中開展此項工作。

(青島海葬儀式,圖源齊魯壹點)

不難看出,除了時間需要等待統一安排外,參與官方海葬活動還需要受到戶籍的限制。在爆發的需求之下,不少一對一的海撒機構開始浮現在各大社交平臺,吸引想要儘快為親屬完成海葬儀式的消費者。

然而,這些海撒機構的合規性似乎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據某私人海撒機構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可以提供全國9大沿海城市港口的海撒活動,但因為只有大連民政局有公開合作管道,所以他們只在大連的港口取得了官方授權的許可資質,“在剩下的幾個港口也想申請正規的授權,但政府沒有開放合作管道,我們也沒辦法。”

據該工作人員透露,他們機構在這幾個港口雖然沒有官方授權,但目前也沒有遭到明確的限制,“至少能夠保證海撒的整個流程都能順利進行,這點不用擔心。”

在價格方面,跟政府貼錢鼓勵海葬相比,這些私人海撒機構的收費可謂是“暴利”。據工作人員介紹,收費標準按照海撒地點、船隻大小等維度,保持在3600元到25000元不等,“21600元的價格,可以在三亞南海觀音那片海域進行骨灰海撒。”

另外,這一價格僅包括消費者來回登船的服務,並不包括消費者自行從所在地前往海撒地點的來迴路費。在小紅書平臺上,對於私人海葬機構服務態度差、不尊重逝者骨灰的相關討論也不在少數。總之,與官方海葬活動相比,私人海葬服務的尺度與標準仍處在一個混亂期,亟待監管和優化。

(關於海葬機構的避雷貼已有三萬多篇)

與海葬類似,骨灰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樹葬、花葬、草坪葬,也擺脫不了其存放地可能會有合規問題的灰色地帶,但因其依舊“入土”的形式,也有不少正規的傳統墓園開展了相應的殯葬類型。

據海報新聞報導,近年來,濟南市中區的官山陵園已經開放了樹葬,“目前有兩種安葬方式,一種是直接將骨灰撒入土中,費用1500元;另一種是用可降解骨灰壇把骨灰裝起來,再埋入樹底下,費用是2000元。待到先前埋的骨灰壇降解完,大約經過兩年的時間後,將會再次重複利用這塊地。”

在杭州徑山竹茶園如意陵園的工作人員則告訴作者,與大部分生態葬不設置單獨墓碑不同,目前該陵園內的花葬和樹葬主要以私人定製為主,考慮到方便親屬後續祭拜,都採取了留碑設置,價格在3.6萬元起。

可見,目前各地對於花葬、樹葬的標準並不統一,收費價格也各有不一。相較於海葬的價格區間,花葬、樹葬這類殯葬形式的價格區間範圍更大,安葬方式也有更多細節上的差別,這也更加考驗消費者的判斷和識別能力。

無法避免的陣痛

每當新觀念不斷突破舊藩籬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混亂並造成衝擊,在殯葬行業亦是如此。

3月21日,“殯葬第一股”福壽園發佈2024年年報:營業收入20.8億,同比下降21%,歸母凈利潤3.73億,同比下降53%。對於業績的大幅下滑,福壽園董事會指出,溢利下降主要由於複雜的經濟環境及謹慎消費影響。

創立於1994年的福壽園,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從2018年至2023年,其營業收入從16.51億元增長至26.28億元,淨利潤從4.88億元增長至7.91億元,毛利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如今,當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體面告別”,福壽園賴以增長的高端化路線,正在失去社會共識。

據半年報數據顯示,福壽園2024年上半年墓園服務收入同比下滑29.6%,墓穴銷售數量同比大跌31.5%,墓穴平均售價從2023年的11.95萬元下滑至11.73萬元,首次出現售價回落。其中,為福壽園貢獻了近一半營收的核心市場上海,區域營收同比下降27.4%,下半年,這一趨勢並沒有發生反轉。巧合的是,上海也是如今積極推廣生態葬的主要地區之一。

這樣的營收下降趨勢同樣出現在紙扎等傳統祭祀分類中,儘管“紙扎版小米SU7”等新品在社交平臺一度引發討論,但文明祭祀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

早在2024年3月25日,南通市民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就曾共同發佈過《禁止製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其中規定全市範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製造、銷售冥幣紙錢、紙紮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在殯葬改革的浪潮之下,“鮮花換紙花”已經成為各地倡導綠色清明、文明殯葬的標配。

在社交平臺上,紙扎也正在和賺錢生意等關鍵詞脫鉤,而是與藝術傳承等綁定,其融合的繪畫、製紙、剪紙和雕塑等多種技藝成為其新亮點。另一方面,近年來“雲祭祀”的興起,同樣也反映了整個行業的另一大轉型方向——從實物紀念向數位紀念發展。

(紙扎技藝已經被賦予更多藝術品色彩)

“死亡一旦發生,此後所有的儀式只是對生者的撫慰。”

00後的小楚儘管也理解爺爺奶奶輩們對於當下文明殯葬形式的隱隱不滿,但對於像他這樣的年輕人而言,“無論是生態葬代替土葬,還是鮮花代替紙錢,亦或是‘雲端’寄託哀思,只要保有對死亡的敬畏和對先人的悼念,情感得到了寄託,具體什麼形式並不是重點。”

沒有人能夠戰勝死亡,就如同沒有人能夠避開衰老和疾病,這是自然規律下無法避免的疼痛。但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裡說的那樣,“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當我們正視死亡、談論死亡甚至計劃如何安葬自己的時候,都是為了讓活著的每一秒都更有意義,也是為了以溫暖替代恐懼、以希望面對失去。

大廠,集體“造人”
大廠,集體“造人”
2025-03-26 02: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