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豹變”:從“低價刺激需求”到“供給創造需求”
更新于:2025-04-06 00:42:29

文 | 互聯網江湖 作者 | 劉致呈

4月2日,中辦、國辦聯合發文規範市場價格行為,要求強化事前引導預防和事中事後監管,維護市場價格秩序。

反內卷這事兒,擺到了檯面上。

其實,之前各家電商平台已經有了不少動作。

3月31日,淘寶直播宣佈,2025年全面加碼品質直播,新增110億投入。

最近,抖音方面,最近也推出九大商家扶持政策,助力商家降本增效。

而京東方面則宣佈,針對多類目繼續實施返傭降扣政策。

4月3日,拼多多“商保會”宣布,未來三年內擬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加碼高品質電商生態建設,扶持商家。

以前大家是搶奪使用者,今年商家地位顯然更重要了。

平臺看重商家,一是為上半年的618準備。年初給618做準備是常態,每年這個時間節點各平臺都要出一些扶持商家的動作,今年不一樣的是,平臺投入力度更大了。

二是,電商要反內卷,低價刺激需求邏輯就改變了。

當內卷成為歷史,供給重振需求的價值就顯現了出來。由此,整個電商行業,從低價刺激需求到供給創造需求的動力轉換,勢在必行。

直播電商,供給為王

潘亂說,短視頻是互聯網的白話文運動。

這個總結很精闢。

如果把這個總結在電商的語境里,那就應該說“直播就是一場電商的十月革命”。

商品是死的,內容是活的。主播在直播間里嬉笑怒駡,與粉絲親密互動,然後用精緻的表演告訴你,就買它!

然後呢,賣貨的邏輯徹底變了。

1.0版本里,賣貨的本質是賣注意力。

李佳琦、小楊哥、羅永浩、董宇輝,哪個主播剛開始做直播,不是先從搞大流量池開始的?那個時候,直播還有流量紅利,而價格是重要的增長工具。

低價帶來流量,帶來注意力。

用戶湧進直播間,也大多為低價買單。

於是,低價的商品不是商品,而是被異化成了流量的工具。借此,抖音、快手憑藉自身巨大的流量池,迅速完成電商化。

2.0的版本里,賣貨的本質是賣情緒。

頭部主播崛起之後,直播間里的交易,復購比例上升。這個時候,使用者與主播之間建立了信任連結,到直播間里買東西,成為一種習慣。

這個時候直播間里,賣貨的本質是賣情緒。

使用者有了信任基礎,只要直播間里氛圍感塑造足了,貨就能賣得出去。直播間的衝動消費也變得更多了。

作為主播,誰能把情緒凝聚起來誰就能帶貨,這也是辛巴、小楊哥崛起的內核邏輯之一。

今天,直播電商反覆運算到了3.0版本,賣貨的本質就是賣貨,電商返璞歸真。

頭部主播復購上升,以及各類翻車事件,倒逼直播供應側升級。李佳琦搭建供應團隊,辛巴開始做嚴選,主播都在打造自己的選品體系的時候,直播電商,其實就已經走到了拼供應的階段。拼供應就這件事兒,淘寶、京東是有優勢的。

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是,2024年抖音電商貨架場景和店播在GMV大盤佔比合計超過70%。直播電商平臺,貨架對GMV的貢獻比重在上升,店播對於平臺GMV的影響比重也在增加。

這種結構性變化,則要求供給端的質量進一步提升。

特別是反內卷、規範價格競爭這事兒擺在檯面上之後,靠價格刺激需求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能不能通過深挖供給來找一條新路子?

這是所有電商玩家們都要掂量掂量的問題。

薩伊理論講:供給決定需求。説明商家做好供給端這件事兒,是能帶來增量的。

拿汽車行業來說,2018年開始,行業就進入了存量市場,產銷總量都在下滑。但直到2024年,小米su7當初新發佈,10萬輛的產能就已經賣完了。事後統計數據發現,買小米su7的車主,有25%是增購。

這說明什麼?說明好的產品是能帶動需求的。

電影行業也能證明這一點。這些年電影業的多麼慘,大家有目共睹,光線傳媒股價一度跌到8塊多。

這麼慘一個行業,還不是出現了《哪吒2》這樣的精品?而且票房還創造了新歷史。

天眼查APP顯示:《哪吒2》由光線傳媒(300251)主投,其他出品方包括成都可哥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成都自在境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彩條屋科技有限公司。光線傳媒也靠著優質的內容供給,扳回一局。

小米su7、《哪吒2》都是現象級的爆款,都是能拉動需求的好供給。

說白了,要想帶來增量,那麼你的供給要做到極致。

對於電商行業來說,不僅要有極致好的商品,也要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整個交易鏈條。成本才是這個行業里最大的差異化競爭力。

淘寶加碼品質直播,就是這個底層邏輯。

做了這麼多年電商,阿裡一手搭建了行業的供給、流通的基礎設施,在供應鏈的積累深不見底。阿裡生態體系內 活躍買家數有10億,淘寶不缺買家,做電商這麼多年,也不缺供給。

問題是,怎麼好的供給挖掘出來?

也因此,淘寶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尋找一種更高效的機制,做到更高效的供需匹配。品質直播,就是那個新機制。

供需匹配,效率就是增量。

這裡面不僅要靠優化演算法,也靠商家。淘寶新投入百億來做品質直播,其實就是要做一件最核心的事:增強商家創造內容的能力。

從達播到店播,從“卷商家”到扶持商家,電商平臺的這些動作,本質上是在把創造流量的能力分散給商家,把挖掘增量的能力給到商家。

這就好比“土改”之後,土地的產出能力才能提升,才能慢慢積累財富,才能促進工業發展和經濟繁榮。平臺花資源説明商家的本質,就好比髮鐮刀鐵鍬。其實是在分散生產資料,提升整體的生產力。

直播這個“生產力工具”只有分散到品牌商家手裡,真正能被商家用好,用出效果,那麼品質直播促進交易的概率就能更高,賣貨的價值才能最大化。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直播電商,供給為王。”

殊途同歸的“增量”方法論

電商市場格局的變化,往往是需求的流動和供給的調整。

2019年消費升級崛起,國潮成為最大的消費紅利,於是一種國潮品牌崛起,2020—2023年,低價成為新增量,於是,行業越來越卷。

拼多多掐准了時代脈搏,吃下了電商行業最大的那一塊兒增量蛋糕,順利衝進五環。抖音快手也憑藉內容優勢,走上了各自的電商化之路。而如今直播電商返璞歸真,電商行業兜兜轉轉,挖掘增長的方法,反倒是回歸了賣好貨的本質。

流量和商品,是打贏電商戰爭的兩大核心要素。

前者要求的是平台內容分發的能力,後者要求的是對於商業要素組織的能力。

抖音、快手做電商是不缺流量的,演算法分發是緊握在手裡的武器。

也因此,電商之於快抖,本來就是一個變現業務,核心的目的不僅在於服務好多少使用者,更在於能夠提升多少貨幣化率。

但要提升貨幣化率,就得找到好的商品,商品是流量價值的承載物。

抖快做電商,是圍繞貨幣化率這個指標去做優化,扶持商家的目的,還是為了盡可能多地找到那個流量價值的承載。

好商品多了,能持續變現了,那麼KPI就完成了80%,這也是其深挖供給增量的要義所在。

淘寶和京東雖然不掌握內容分發要素,但商業要素的組織能力卻很強。比如供應鏈,比如物流。

京東最強的點在於物流,核心就一個字“快”。

快的極致是什麼?其實就是即時零售。這也是未來京東業務的增量方向之一。你看,京東APP首頁之後,就是秒送,即時零售業務是當下京東戰略的一大核心。

電商業務這塊兒,京東有成熟的壁壘、場子穩得住,重點在於把交易頻次提上來。這是京東做供給的一個重要方向。

挖掘好的商品,能進一步提升平臺的交易頻次。京東跟美團打得火熱,需要進一步提升交易頻次。

交易頻次上來了,一方面能降低流量成本、提升GMV和轉化率。另一方面,好的產品是天然就有流量的,也能反哺內容端,直播的價值也能被更多地挖掘出來。

淘寶強,強在自帶流量池,強在供給側足夠豐富,同時也有挖掘增量的能力,是整體實力的強。

淘寶加碼品質直播目標是成交和用戶規模兩年翻番。在我看來這個目標實現並不難。原因之一在於,直播把電商這個消耗流量的商業,變成了能生產流量的商業。

直播是個放大器,能把好商品的流量價值放大。

你看,淘寶APP加入了直播,視頻入口放在一級功能表之後,日活、轉化數據是不是提升了不少?用戶端,有了豐富的視頻內容之後,刷淘寶的時長是不是更長了?

也就是說,只要淘寶永遠有好商品,那麼直播生產流量就永不枯竭。

實際上,直播對於貨架電商的“流量啟動”還可以更充分,滲透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這本身就意味著增量。而對商家端來說,只要把淘寶現有的生態做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就很容易找到增量。

我一個同學,做淘寶電商十多年了,我問他為什麼不去試試其他平臺,他給的理由很充分,有經營的方法論,而且也有增量。

他說,只要打磨一下運營細節,適應一下新的平台規則,就能穩健地找到增量,遠比去其他平臺投入要容易得多。

這就是商業要素強帶來的好處。

商家想要增量,但對成本投入諱莫如深。這個時候,往往就需要平臺用資源注入來推一把。

淘寶做品質直播,新增110億元投入,目的也是繼續打磨貨盤運營,扶持更多的商家主播,説明更多的品牌商家,打磨方法論,進而找到增量。

有方法論就有增長的確定性,有確定性增量就會源源不斷。

不管是掌握分發,還是掌握商業要素,放眼整個電商行業看,直播融合貨架是正在發生的一個大趨勢。可以確定的是,內容場景和貨架場景的深度融合,需要一套新的增長方法論。

從供給出發尋找這套方法論,各家平臺殊途同歸。

尋找增量之路,道阻且長,誰能贏得下一城?值得期待。

小米汽車太火爆了
小米汽車太火爆了
2025-04-04 18: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