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格的父母是什麼樣的?沈祖芸老師說:每一個優秀的父母都是從小被愛開始的,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你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嗎?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一位媽媽不小心弄髒了孩子的書包,爸爸不僅沒有責怪媽媽,還連連溫柔的說:“沒事,擦擦就行了,看你身上弄髒了嗎?”
媽媽自責弄髒了沙發墊,並且弄翻了孩子的零食。爸爸第一時間安慰媽媽:“你袋子不漏呢,就撒了一點,沒事啊!”
全網都在為爸爸點讚,都說:爸爸的情緒太穩定了,爸爸是家庭的一劑穩定劑。
出圈的寶寶的行為更讓網友連連讚歎,直呼:“暖心寶寶。”寶寶在媽媽把自己的零食打翻以後,沒有哭鬧自己的零食,而是關心媽媽,還拿紙巾給媽媽擦手。
媽媽也不好意思的說:“寶寶,媽媽手上沒事,謝謝你。”媽媽因為孩子的暖心動作而哭了,是感動,是愛的哭泣。
從視頻裡面可以看出爸爸和媽媽都是情緒穩定的人,沒有大聲喊叫,沒有互相嘶吼,沒有因為誰做錯了事情互相指責。
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讓孩子也成為了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不少網友羨慕孩子的成長環境,說:情緒穩定是父母給孩子的奢侈品。自己成長了幾十年,也沒有得到這個珍貴的禮物,也沒有學習到。
時不時也會吼身邊的人,動不動就暴躁,自己也非常討厭這樣的自己,可是就是改不了。
從大家的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可以看見:大部分的家庭裡面,父母沒有情緒穩定的能力,就給不了孩子情緒穩定的能力。
不少家庭是:孩子一做錯事,父母就斥責,大罵。這樣的環境孩子是學不會怎麼釋放自己的情緒,也學不會理解別人的。
人人都很羡慕輕聲說話的人,溫溫柔柔的人,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可是做起來真的很難,家庭氛圍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都說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長大的身影,這是有道理的。
美國心理學家泰 ·田代說:和情緒穩定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生最大的幸福,與情緒不穩定的人在一起,簡直就是人生災難。
著名畫家梵古的家庭故事,讓很多人都歎息。他的爸爸和媽媽關係不好,父母的脾氣也很暴躁易怒,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責駡、詆毀,對他也是經常性的否定、斥責,沒有給予關愛。
整個家庭就沒有關愛和分享,只有責駡和暴躁。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成長,他每天都過得膽戰心驚,卻又無力反抗。
慢慢的,他開始厭惡自己,即便最後他成了優秀的畫家,有了成名作品。他的內心卻是自卑無比,家庭的陰影一直籠罩著他,最後他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慘痛的悲劇,世界少了一個陽光的孩子,少了一個優秀的畫家。
孩子的家庭的未來,是父母的希望,父母都想讓孩子成龍成鳳。首先應該培養孩子穩定的情緒能力,做一個不易怒,不暴躁的孩子。
該怎麼提高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從而讓孩子受到正面影響呢?
1、堅持正念或者冥想練習
當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關注自己的呼吸,關注自己的身體,關注自己的心跳的時候,情緒也在慢慢平穩。
2、練習自己心智化的能力
如果說小時候的易爆易怒是父母通過環境給我們的,我們無法自己選擇性的吸收。那麼我們長大以後,可以靠自己的刻意練習去提升自己心智化的能力。
簡單說:刻意練習自己不生氣、不易怒的行為。
孩子經常在小的時候惹大人生氣,媽媽就默練:親生的,親生的。
孩子和小朋友動手打人,媽媽需要告訴自己:不能生氣,先找到原因,説明孩子一起解決問題。長期以往,孩子和媽媽都會有進步。
3、多看書,書裡會有收穫
書籍不管是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夥伴。孩子和大人都需要多看書,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沒有辦法,找不到解決的方法的時候,可以看看書。
育兒書、自我修養的書、專業人士的書都可以作為父母的道具。
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從來就沒有完美無瑕的家庭,都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的一起努力。養孩子,就是長期主義。
用長期主義的態度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和孩子一起不斷成長和改變,潛移默化的影響家人,共建美好的家庭。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