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以後,媽媽們的話題真是3句離不開娃。這不,難得的一次聚會,聊著聊著就往孩子磨蹭這個話題上去了:
10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拖拖拉拉一小時還在寫;
每天晚上8點半是孩子洗澡睡覺的時間,眼看都到29了,催了八百遍,他也沒挪窩;
說好馬上就去寫作業,挪個板凳就花了半小時;
明明早早就把他叫醒了,過了20分鐘也沒見下床……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磨蹭又拖拉的娃?
01
父母的包辦降低了孩子的行動力
現在的很多家庭都是兩個老人+一對父母---1~2個孩子的模式,有的更是典型的“4-2-1”的模式,即:4個老人,父母2人,養育1個孩子。
這樣的家庭結構,在對待孩子時,就很容易出現包辦、代辦。
比如:大人洗襪子3分鐘搞定,孩子洗襪子,5分鐘了還沒好,一個沒忍住就順手給洗了;
孩子的鞋帶歪歪扭扭,下意識就扯開重新給綁上;
孩子半天還沒把紐扣扣上,手不自覺就過去幫了忙……
這些事情雖然小,但正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順手包辦下,孩子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遭到了破壞。
“反正都有爸爸媽媽幫忙,我不做也沒什麼。”
“反正即使我做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會重新再來一次,何必白費力氣呢?”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想動,行動能力也就降低了。
02
打擊式的語言破壞了孩子的自信心
都說,孩子是誇出來的,越誇才越棒。可惜,我們的傳統教育卻認為,誇獎只會讓人驕傲迷失,打擊式教育才能讓人警惕、清醒。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
“你怎麼還在發呆啊!這都半小時了還沒寫完,你究竟要磨到什麼時候啊?”
“你能不能寫完再發呆啊,寫一個筆劃1秒鐘,你發呆倒用了30秒。”
“做得這麼粗糙,錯誤這麼多,你確定不是胡亂應付的嗎?你到底有沒有認真去做啊?”
事實上,我們在嫌棄孩子行動慢、做得不好的時候,孩子可能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只是,他當下的能力和我們的預期之間確實還有點差距,孩子也還需要時間慢慢成長。
而且,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自信心和成就感作為動力,一次又一次的催促、抱怨,不但不會激起孩子的鬥志,反而更可能讓他一蹶不振。
“反正我也做不好。”
“反正做了也是挨駡,還不如不做。”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會說:“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就是忍不住挑刺,忍不住催促,著急起來更是恨不得罵他、揍他,這可怎麼辦呀?”
都說,愛之深責之切,父母也是凡人,有脾氣也很正常,只要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及時反省,從以下3個方面改進,再磨蹭的娃也會變利索。
03
家有磨蹭娃,催促抱怨不得法,3個小方法,孩子利索家長誇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能力,就像“三翻四坐九拉爬”一樣,剛滿月的孩子做不到能跑會跳,我們也不可能指望幾歲的孩子就能像我們一樣做事俐落、條理分明。
畢竟,我們的能力也是20多年不斷試錯、練習的結果,孩子剛剛接觸這些事情,做得慢、需要改進也很正常。
作為父母,一方面要注意平常心,不要操之過急;另一方面也要給孩子磨合的時間和機會,忍住包辦的習慣,孩子才能在一次次試錯之後得到成長。
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人在犯錯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緊張、自我懷疑,如果在這個時候給予呵斥、遭到責備,孩子就會更加害怕、不自信。
相反,如果得到的是溫柔而堅定地鼓勵,他就會很快放鬆下來、冷靜地分析,並再次進行嘗試,對孩子來說,自信是最好的试金石。
因此,記得多說鼓勵的話:“今天做作業比昨天快了3分鐘哦,明天肯定更快。”
“媽媽看到你今天有很認真地洗襪子哦,真不錯。”
孩子的自信都是誇獎、鼓勵出來的,請不要吝嗇哦。
預先提醒正確引導
有時候孩子拖拉,也可能是他還沒有玩夠、對時間沒有概念。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對孩子預先提醒,並做好正確的引導了。
比如,孩子8點半睡覺,家長可以預先提醒他:“寶貝,現在是7點,1個半小時後就要睡覺了,你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嗎?”
“只有1個小時就要睡覺了,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嗎?”
“到睡覺時間了,很遺憾,今天該做的事還沒有做完,你能想到什麼辦法補救嗎?現在先去休息,明天早點起來做吧。”
這樣的引導,既能給孩子一個分配時間的概念,又能讓他知道錯過的事如何補救,讓孩子慢慢變得更好。
當然,除此之外,讓孩子認識時間、懂得利用時間、學會分配時間也很重要。
教會孩子認識時間、利用時間,讓他學會規劃時間、管理時間,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做事利索、不磨蹭的娃。
育兒是一次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歷程,也是一門特別容易走錯踩坑的學問,更是一門自我提升、共同進步的學問。接納孩子、允許犯錯、等待成長、共同進步,才是育兒最好的歸宿。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