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告訴孩子:想要別人不敢欺負你,就牢牢記住這4句“人性黑話”
更新于:2025-03-26 01:23:11

在網上看到過一則紀錄片。

一座鄉鎮的研究人員,對當地的一所幼兒園進行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在一天時間內,欺淩事件就有一百多次。

這其中,除了打架和辱駡之外,還有一系列的隱形欺淩事件。

比如,因為身高、外貌、貧富差距所引發的一些語言上的攻擊,還有推搡、撓癢癢、扯頭髮、踢凳子等行為上的欺淩。

這些欺淩事件中,有的會給孩子留下身體上的傷痕,而有的,則會給孩子心理層面帶來痛擊。

更可怕的是,根據一項研究表明:

從小就受到欺淩的孩子,在後續成長過程中,受到欺淩的概率會更大。

所以,作為家長,與其教孩子“忍一忍”、“躲一躲”,還不如讓孩子形成強大的內核。

其實,真正讓孩子不被欺負的底層邏輯,就藏在直擊人性本質的4句“黑話”裡。

01.“越害怕,別人越會得寸進尺”

之前跟一些老師探討過“欺淩”方面的話題。

有的老師就提到說,經常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在面對不公對待時,常常會表現出怯懦、害怕的一面。

而這種反應,就像是給自己貼上了“軟柿子”的標籤,更容易激起欺淩者的興趣。

這就與心理學家威爾遜提出的“破窗效應”所揭示的真相,有異曲同工之處:

當一個人表現出退縮或恐懼時,施暴者的慾望,會像被打破的窗戶一樣瘋狂蔓延。

《青少年心理學雜誌》原先跟蹤調查了300名中學生,結果發現:

長期遭受欺負的孩子中,有87%的人存在“逃避型人格特質”。

這類孩子,習慣於蜷縮在教室角落、也不敢與他人對視、走路時總愛低頭快走。

而這些特質,恰恰給那些欺淩者傳遞了一種“欺淩信號”。

與之相反的是,一遇到麻煩,敢於與欺淩者正面對抗與較量的孩子,哪怕體型和身高,都不佔優勢,但卻能憑藉唬人的氣勢,讓對方忌憚三分。

02.“人都是自私的”

作為家長,我們習慣於告訴孩子:要分享、要合群、要理解別人、要學會原諒。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很多孩子就算遭遇到了不公,也不敢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就像有的孩子,非常喜歡自己的玩具,可是其他小朋友一旦搶奪,就會默不作聲,呆呆的站在原地。

久而久之,就會讓小朋友覺得他好欺負,一步步試探底線,對他做出更過分、更出格的事情來。

這就跟咱們成年人在職場一樣,老員工常常會打壓、欺負新同事,甚至把本該自己做的工作,交給新同事去做。

一旦任由這種現象發展,那麼他們就會變本加厲,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讓孩子瞭解到人性當中“自私”的一面,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課題。

所謂“自私”,並非不近人情,而是在考慮自身需求的情況下,再去顧及別人的想法。

只有讓孩子顯現出“自私”的一面,才能讓別人實施一些“壞事”時,內心掂量掂量、知道權衡。

03.“自己強大,別人才忌憚”

在民間,有句耳熟能詳的揭示人性真相的一句話: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這話雖然說的簡單粗暴,但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自己強大,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忌憚。

進化心理學特家特裡弗斯也指出:

人類大腦,天生會崇拜“強資源持有者”。

這就像草原上的獅群,首領不需要嘶吼,就能獲得敬畏。

道理很簡單,因為它擁有最強壯的戰鬥力。

所以,在孩子被欺負時,與其告訴老師、找對方家長協商解決,還不如一勞永逸的選擇讓孩子變強大的方法。

比如說,多做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這樣一來,哪怕有人故意挑起事端,也得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那個實力。

04.“要有人脈,別人才會顧忌”

只要孩子步入校園,就相當於進入到了一個“小型社會”,那麼想要更好的生存,就勢必需要藉助“人脈”的外力。

就像之前我看到的一項調查研究:

在一所校園71例的欺淩事件中,有63例的受害者,人際關係極差。

其實,這就跟老話說的一樣,人多力量大。

只有讓孩子學會報團取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才會出現孤立無援的情況。

斯坦福大學社會網路研究中心發現:

一個人的社交半徑每擴大1倍,受到的惡意對待概率降低40%。

原因很簡單,哪怕人際關係無法直接的保護自己,但惡人在欺負我們時,也會衡量得罪我們之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其實,說到底,讓孩子掌握這些“人性黑話”,並非是讓他們變得冷漠自私,或者仗勢欺人。

而是說幫助他們看清世界的運行規則,瞭解人性詭譎複雜的真相。

畢竟,無論多麼善良的人,想要更好的生存,也該披上一層鋒利的鎧甲。

大家說,對嗎?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