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德州日報
王鋒
2025年春節至今,《哪吒之魔童鬧海》捷報頻傳,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雙豐收,不斷刷新紀錄。其成功的原因見仁見智,很難一概而論,給人的啟示很多。其中一點就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其悠久的歷史,更在於能否在現代語境中持續產生新的意義。
脫胎於明代小說《封神演義》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將古老的神話故事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神采。影片在對哪吒、敖丙、申公豹等角色的性格塑造上,更加立體和豐滿,展現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抉擇。同時,巧妙地融入當代價值觀念,強調奮鬥與擔當、友情與親情的重要性。影片貼近當代觀眾的情感需求,無形中增強了觀眾的認同和共鳴。影片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從建築、服飾到音樂、美術,藝術風格與情感表達的臻於統一,盡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動畫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和載體,是傳承與創新本土文化的利器。“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面對逆境,不向命運低頭,這種鬥爭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精神寫照;哪吒與敖丙的共生關係,則巧妙傳遞出“和而不同”的東方哲學智慧……在技術層面,影片從數以千計特效鏡頭的艱難技術攻堅,到運用雲計算渲染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戰鬥場面,彰顯出足以與好萊塢比肩的強大製作實力。
千錘百鍊的匠心之作《哪吒之魔童鬧海》,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傳統文化就需要這樣的現代表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充分融合現代技術,通過構建兼具民族特質與世界意義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展現鮮明的中國特色、獨特的中國風格與自信的中國氣派。
傳承,不僅僅是保留傳統元素,而是如何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活力;創新,則是通過現代技術、敘事手法賦予傳統新的呈現方式。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封神”,這不正是“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的生動實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