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該給“考研名師”‌降降溫了
更新于:2025-03-26 00:48:52

繼何凱文考研成績造假之後,又有“考研名師”塌了房。

近日,有網友發現“考研名師”田靜已經在社交平臺上悄悄刪除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標籤。此前,田靜曾因與其他考研名師同時參與“英語一”考試,過後又以“未答題僅看題”為由拒絕公佈成績,引發爭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考研培訓市場規模突破百億、行業亂象愈演愈烈的當下,是時候正視“名師”塌房現象,讓市場回歸理性了。

考研培訓市場的爆髮式增長,與近年來“考研熱”持續升溫密不可分。激烈的競爭催生了備考焦慮,培訓機構順勢將“名師”包裝成“秘方”——名校光環、押題神話、勵志故事成為標準人設。然而,許多“名師”的真實履歷經不起推敲,更有機構宣傳“押題率90%”卻無法兌現。這些亂象暴露了行業的共同“套路”:用虛構的“權威”收割流量,用話術製造“上岸捷徑”的幻覺。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教培行業的商業模式早已異化。有機構營銷費用佔比超50%,課程研發投入卻不足15%。利益驅動下,“名師”不再是教育者,而是被業績綁架的“銷售員”。他們活躍在直播間、短視頻平臺,用“跟對老師就能逆襲”的承諾吸引消費者。當教育成為一門生意,“名師”的光環便與教學品質脫鉤,淪為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長此以往,必然雙輸。對學生而言,盲目崇拜“名師”可能導致備考方向偏差,甚至因虛假承諾耽誤前程。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敘事正在扭曲考研的意義。許多學生將“上岸”視為人生唯一目標,將“名師”語錄奉為圭臬,卻忽視了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而當“名師”塌房后,退費難、維權難又成為新的痛點,學生只能為行業的無序買單。

終結亂象,不能僅靠輿論場曝光,還需從制度、行業和觀念層面共同“祛魅”。‌監管部門和教育部門可聯合起來,建立考研培訓師資的備案審核機制,對教師學歷、教學資質等關鍵信息強制公開,杜絕“名師”簡歷注水。同時,對“保過班”“押題密卷”等誇大宣傳行為依法嚴懲,提高虛假營銷的違法成本。行業需“擠掉泡沫”,摒棄“重行銷、輕內容”的短視思維,將資源投向課程研發和師資培養。

對學生而言,與其將希望寄託於“名師”押題,不如紮實提升專業能力;與其沉迷“逆襲雞湯”,不如理性規劃職業路徑。教育不是生意,“名師”更非萬能。當套路褪去、流量消散,唯有真實與誠信才能撐起行業的未來。給“名師”降溫,不僅是為了淨化考研生態,更是為了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培養終身學習、獨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