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揭秘重慶唯一大氣本底站:海拔1973米捕捉地球“一呼一吸”
更新于:2025-03-26 02:57:59

海拔1973米、年平均積雪期122天、極端最低氣溫-14.4℃……南川金佛山西南尾部山頂荒無人煙,晝立在此觀測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儀器則晝夜不停,每5分鐘就會發回最新數據。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以更好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3月20日,南川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巡檢。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重慶唯一大氣本底站——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看它如何記錄大氣“最原始”的樣子,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荒山野嶺觀測“最原始”大氣

陡峻的岩壁、飛流的瀑布、茂密的竹海……3月20日,記者前往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時看到,春日的南川一路風景絕美。車子沿山路行駛一段時間後,視野逐漸開闊,遠處的群山盡收眼底。

“別急,還有10餘個急彎。”同車的南川區氣象局局長陳昌勝提醒。

又是半小時過去,蒼松翠柏間,殘雪點綴之處,監測設備高聳矗立,在南川金佛山西南尾部山頂,這個海拔1973米的地方,記者得以目睹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的“真容”。

▲3月20日,南川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陳昌勝介紹,這裡年平均溫度8.3℃,極端最低氣溫-14.4℃,年平均積雪期122天,荒山野嶺、極端環境造就周遭人跡罕至,大氣本底站設在這裡,能保證觀測到大氣“最原始”的樣子,可以敏銳捕捉氣候變化的微小信號。

他進一步解釋道,大氣本底站是在全球基準大氣本底條件下開展的包括溫室氣體、大氣臭氧、氣溶膠、太陽輻射、氣象和邊界層氣象、降水化學等多個方面的觀測,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可以解決氣候變化科學數據的來源問題,為確定碳源碳匯的強度、溫室氣體本底數值等提供支撐,將在服務“雙碳”目標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大氣本底站有7個,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是國內新增的10個國家大氣本底站之一,也是目前重慶唯一一個大氣本底站。去年7月該站建成后,隨即進入試驗性觀測。

拆解大氣每一次“呼吸”

進入站內觀測場,“大鍋蓋”雷達360°旋轉,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搶眼。這個“大鍋蓋”是毫米波雲雷達,它從不同角度觀測雲,與衛星發回的雲圖進行對比,從而用於天氣預報和分析。

▲3月20日,南川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交班的阮迪陳與吳世會準備下山。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自動氣象站、閃電探測系統、雷聲定位儀……在觀測場,其它設備也正在工作,共同服務於氣象監測。

觀測場內,儀器監測到的大氣數據每5分鐘就會更新回傳。這裡不僅是氣象觀測的“前哨”,更是大氣成分的“解碼者”,各種高科技“感官系統”如同精密的顯微鏡,將大氣的每一次“呼吸”,都拆解成數據密碼。

在辦公室,南川區氣象台台長鄭武超正緊盯電腦曲面屏上的數據曲線。“我們對設備進行巡查的同時,還會記錄數據,並進行分析研判。”他表示,每一組數據都會被上傳至中國氣象局,與全中國的氣象工作者進行共用,共同研究氣候變化、大氣成分變化等。同時,通過長期科學監測得到的數據,能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治理大氣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事實支撐。

▲工作人員阮迪陳和李龍飛正在進行巡檢。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如對氣溶膠的監測,它是懸浮在氣體中的固體和液體顆粒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當中的PM2.5(空氣中直徑≤2.5微米的顆粒物)和PM10(空氣中直徑≤10微米的顆粒物)數值變化,是反映空氣質量狀況以及污染程度最直觀的信號。

“當數值突然波動很大,說明空氣中污染物增多,我們就會根據值班記錄,查看周圍是否有異常活動。”鄭武超分享起去年夏天一次難忘的監測,時值七八月份,繁花盛開,來不及觀賞美景,他發現PM2.5和PM10的數值驟升,立即啟動排查發現,原來是山風裹挾著花粉湧入採樣口。

“如果周圍沒有異常活動,我們會再根據氣候狀況綜合研判,看是否發出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預警,以此提醒大家注意防範。”鄭武超說。

8名小年輕“苦中作樂”

“該去巡檢了!”在此值守的工作人員阮迪陳和李龍飛搭檔走出辦公室,小心翼翼順著樓梯爬上氣溶膠、反應性氣體觀測方艙頂部。在氣溶膠觀測設備前,他倆認真查看採樣口是否通暢。有時因為天氣冷,進氣口會被冰雪凍住,他們還會手動進行除冰。“這樣才能保證數據的準確。”李龍飛解釋道。

▲四名觀測人員正在進行巡檢。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在山上值守一周后,當天是交班的日子,同事范芸愷和譚溪晗上山接力。上班前,譚溪晗不僅做好了對空壓機的排水、對標準氣瓶進行校準等一系列工作,還對周圍進行了巡視。“這裡杜絕一切人為煙氣的排放,即使我們也不可以。”譚溪晗說。

對於他們來說,在山上工作不僅考驗身體素質,要與寒冷潮濕作鬥爭,還要靜下心來面對孤獨。“我們年輕,就是要接受各種挑戰,孤獨中更能學會堅守。”譚溪晗說,自己是氣象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氣象監測貢獻一份力量,是非常有價值的事。

重慶市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吳志鵬掛職來到南川區氣象台,同樣也參與到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工作中。“本底站任務重、缺人手,參與觀測義不容辭,也能夠為我今後研究分析工作積累實戰經驗。”他說。

▲南川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在此工作的年輕人們第一次聚齊合影。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陳昌勝介紹,在本底站值守的這支隊伍共8人,主要由95后、00後組成,兩人一組進行輪值。對於每位成員來說,每個月都會上山7天,條件非常艱苦,但大家“苦中作樂”,確保工作正常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