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冬筍壩、白鶴梁有了新身份——長江流域標誌性不可移動文物
更新于:2025-03-26 05:44:02

長江奔湧向前,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在這條母親河的懷抱中,重慶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積澱,孕育出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

▲冬筍壩遺址2020年度發掘區全景。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近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基於長江流域13個省市提交的調查報告,開展的《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成果研究》(以下簡稱《成果》)項目結果出爐,重慶冬筍壩遺址、白鶴梁遺址因成為中華文明重要象徵而擁有了新身份——長江流域標誌性不可移動文物。

究竟這兩處遺址見證了怎樣的中華文明?3月24日,重慶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冬筍壩的巴人古韻到白鶴梁的水文智慧,從釣魚城的軍事傳奇到中埃聯合申遺的文化對話,這些文化遺產如同散落在長江岸邊的明珠,成為解讀長江文明發展脈絡的關鍵,也串聯起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發展脈絡。

重慶兩處遺址成為標誌性不可移動文物

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其文物資源豐富多樣,涵蓋從史前時期到近現代的各個歷史階段。《成果》根據各省提交的長江流域文物資源報告,核定長江流域文物資源共計231563處。其中,以秦漢、明代、清代及近現代時期文物資源居多。

《成果》指出,長江流域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擁有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資源。這些標誌性文物不僅見證了長江流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根據長江流域各省市提供的文物資源清單,可被列為各地標誌性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有:浙江省的河姆渡遺址、跨湖橋遺址、良渚遺址,上海市的新場古鎮、福泉山遺址,江蘇省的大運河遺址、葛城遺址,安徽省的凌家灘遺址、禹會村遺址,湖北省的屈家嶺遺址、石家河遺址,湖南省的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彭頭山遺址,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吊桶環遺址,重慶市的冬筍壩遺址、白鶴梁題刻,貴州省的觀音洞遺址、盤縣大洞古文化遺址,四川省的三星堆遺址、宣漢羅家壩遺址,雲南省的元謀人遺址,青海省的稱多縣塞巴遺址、玉樹市拉姆紮岩畫,西藏自治區的長江源頭紀念碑、渡江口遺址等。

除此之外,《成果》還認為,重慶釣魚城城門遺址為宋元戰爭研究提供了線索,而白鶴梁-尼羅尺聯合申遺,促進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冬筍壩遺址:數千年前巴文化的時空器

在重慶九龍坡區的長江左岸,冬筍壩遺址如同一部攤開的史書,靜靜訴說著巴文化的千年傳奇。

為了開展“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進程研究”重大課題的預研究和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精神,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這是繼前西南博物院(后改為重慶市博物館,現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單位20世紀50年代對冬筍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後,近63年來首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科學系統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冬筍壩遺址出土銅鍪。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2020年重啟的考古發掘工作,揭開了這片土地塵封的記憶。考古人員在10000平方米的遺址範圍內,清理出戰國至漢代的墓葬群,其中4座船棺葬尤為引人注目。這些用整段楠木鑿成的船形棺木,最大單體長達8米,至今仍保持著驚人的完整性。船棺內出土的銅劍、陶罐等文物,印證了《華陽國志》中“巴人善舟楫”的記載,為研究古代巴人社會組織形態提供了珍貴實物。

冬筍壩遺址考古負責人代玉彪說,通過1950年以來的四次考古發掘,冬筍壩遺址出土的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從考古實證的角度確認了巴文化,是識別和提出巴文化的重要基點,為全面把握巴文化的特徵、開展科學系統的巴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巴文化研究專家。

冬筍壩的考古價值遠不止於此。作為中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這裡出土的船棺葬群填補了早期巴文化研究的空白,成為研究晚期巴文化以及巴文化融入漢文化進程不可或缺的考古實證材料。

白鶴梁:長江水文的時空座標

在涪陵長江江心,一道天然石梁承載著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它便是世界文明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始於唐代,延續至近代,165段文字記錄了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數據,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那些深嵌在砂岩中的石魚雕刻,以其獨特的水位尺規功能,實證了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1963年考古發現證實,石魚眼睛的高程與現代水文站零點水位驚人吻合,將系統性水文觀測的歷史提前了1100餘年。

▲白鶴梁題刻。市文化旅遊委供圖

除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外,白鶴梁還擁有“水下碑林”的美譽,這座“水下碑林”彙聚了黃庭堅、朱熹等300余位歷代文人的翰墨丹青,篆隸行草諸體皆備。“元符庚辰涪翁來”的題刻,不僅記錄了黃庭堅的貶謫生涯,更折射出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蔣銳說,為應對三峽工程帶來的水位變化,中國首創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應運而生。這座深水遺址保護工程,採用“無壓容器”專利技術,在40米深水下為題刻打造了恆溫恆濕的透明展櫃。當遊客透過8釐米厚的特種玻璃凝視千年題刻時,深水照明系統正悄然抑制著藻類生長,這套由東南大學研發的智慧調控系統,為全球水下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埃聯合申遺:文明對話的新航程

在白鶴梁題刻與埃及尼羅尺跨越時空的對話中,中埃兩大文明古國找到了新的連接點。2023年舉辦的中埃水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上,兩國專家共同簽署《白鶴梁與尼羅尺聯合申遺備忘錄》。這種跨大洲的文化遺產合作,開創了東西方水文文明對話的先河。

白鶴梁與尼羅尺的相似之處遠超表面。兩者均建於西元前,均以石刻記錄水文數據,均成為後世水利工程的科學依據。但白鶴梁的獨特性在於其持續千年的觀測記錄,以及與文人文化的深度融合。

▲埃及羅達島尼羅尺。市文化旅遊委供圖

蔣銳說,聯合申遺的意義遠不止文化遺產本身。在共建“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埃兩國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搭建起文明互鑒的橋樑。這種超越地域的文化共鳴,正是長江文明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貢獻。

白鶴梁與尼羅尺,作為中埃兩國乃至世界水文觀測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價值不僅在於對古代水文科學的貢獻,更在於作為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精神。

此次中埃兩國聯合申遺,將為文明交流互鑒搭建起一座橋樑。蔣銳說,白鶴梁題刻和尼羅尺兩處遺產,雖然相隔萬里,但它們的功能卻非常相似,都是大河流域測水用水的早期智慧,也都為幾千年來氣候的變化留下了翔實的科學資料。將這兩處保存較好的水文遺產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以填補目前世界文化遺產中水文遺產的空白,也可以增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文明的交流互鑒。白鶴梁與尼羅尺聯合申遺,為中埃兩國文明交流互鑒搭建起了一座橋樑,是兩國人民加深瞭解、增進感情的生動實踐。

釣魚城:山城防禦體系的巔峰之作

合川釣魚城三面環江,峭壁千仞,800多年前那場改變世界歷史的戰役在此打響。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20年的勘探發掘,逐步揭開這座“東方麥加城”的神秘面紗。2004年發現的蒙軍攻城地道,與宋代城防設施交織共生,見證了冷兵器時代的攻防智慧。特別是2008年水軍碼頭的發掘,出土的鐵雷、礌石等武器裝備,實證了文獻中“鐵騎難越釣魚城”的記載。

▲重慶合川釣魚城遺址拍攝的新發掘出的城門、城牆遺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登臨釣魚城制高點,南北一字城牆依然巍峨聳立。考古學家運用無人機航測與地質雷達相結合的技術手段,首次完整揭示了“山、水、城”三位一體的立體防禦體系。東城半島兩級方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嘉陵江20公里護城河的天塹,與人工夯築的城牆共同構成五重防禦體系。這種“因山為壘,臨江固險”的軍事思想,完美詮釋了《孫子兵法》“因地製形”的戰爭智慧。

釣魚城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袁東山說,在13世紀宋元戰爭中,釣魚城為南宋巴蜀地區山城防禦體系的關鍵支柱之一,其地雄關高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臨下、憑山控江,實為巴蜀要衝。城中軍民“嬰城固守,百戰彌厲”四十載,竟“以魚臺一柱支半壁”河山,創造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古鐵騎的奇跡,對宋、元雙方以及整個歐亞大陸的戰爭與時局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