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交往的黃金定律
更新于:2025-04-15 04:07:13

荀子說:“人之生不能無群。”

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註定會產生聯結。

彼此之間,有歡樂,也會有摩擦,有溫暖,也會有哀愁。

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也是我們一生必修的課題。

在這個課題裡,沒有無緣無故的親近,沒有不明不白的疏離,一切都是有跡可循。

與人交往時,當你能夠做到以下三點,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自會離你遠去。

01

  • 尊重不同,理解差異。

每個人的三觀背後都藏著他的經歷,也正是不同的三觀,指引著每個人走上不同的選擇,過上不同的生活,成就生命不同的精彩。

古語有言:“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堅持自己的三觀,是難得的勇氣;相容別人的三觀,則是為人的修養。

北宋時期,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殿稱臣,兩人是政見不一的政敵,可也是一見如故的好友。

王安石偏功利實用,力主推進新法;司馬光個性醇儒,主張舊法治國,一個激進,一個保守,可謂水火不容。

兩大黨派的第一次鬥爭,就以保守派一方敗北而終。

王安石深受皇帝信任,正是風光得意,司馬光則以辭官回鄉表明心志,人生跌入低谷。

但當皇帝向王安石詢問司馬光為人時,王安石卻坦蕩承認司馬光的人品才華,對他大加讚賞。

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被彈劾罷免,皇帝重新啟用司馬光任職宰相。

此時,司馬光並未藉機排除異己,反而在皇帝懷疑王安石別有用心之際,向皇帝進言,評價王安石胸懷坦蕩,忠心耿耿。

無論朝堂上如何爭鋒相對,二人都從未對對方心懷恨意,落井下石。

連皇帝聽聞後,都忍不住感慨:“卿等皆君子也。”

儘管三觀各有不同,但王安石與司馬光卻都能夠尊重彼此,和而不同,用各自的理念報效國家,愈發惺惺相惜。

莫言曾說:

“酒肉朋友是一杯濃酒,酩酊之後是一場虛有;知心朋友是一杯清茶,細品之後清香彌久。”

人與人之間真正值得的交往,不是表面的曲意逢合,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尊重。

我有我的喜好,你有你的堅持,不必強行糾正,各自舒心就好。

只因世間沒有三觀完全一致的人,恰如不可能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春日里的姹紫嫣紅固然光采奪目,但深秋裡的枯枝冷月也別有一番韻味。

尊重他人的三觀,包容別人的不同,當你擁有一顆海納百川的心,也就能看到這世界五彩斑斕的美。

02

  • 進退有度,分寸在心。

1934年,作家蕭紅與蕭軍逃難到上海時,曾受到過魯迅先生的照拂。

魯迅不僅照顧二人的衣食住行,還極力向上海文壇推薦他們的文章,幫助他們在上海落住腳。

那時,魯迅正病得厲害,飲食起居都需要妻子許廣平親自照顧。

可蕭紅三天兩頭地往魯迅家跑,向許廣平傾訴對生活的哀怨不滿,一待就是大半天。

許廣平十分頭疼,她既要用心照顧魯迅,又要花時間陪伴蕭紅,實在分身乏力。

魯迅去世后,蕭紅在追憶先生的文章中,對許廣平極盡讚美;可在許廣平的文章里,蕭紅的拜訪卻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在蕭紅離開上海後,許廣平甚至如釋重負一般道:“她終於離開了。”

曾國藩說:“與人相交,疏疏落落。”

關係再好,過人叨擾也會惹人嫌,貼得太近反而生嫌隙。

與人交往,最重要,也最難得的,是擁有一顆有邊界感的心。

20世紀50年代,戲劇家夏衍結識了作家曹聚仁。

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成為至交好友。

後來,夏衍轉到上海一家報社工作,住的地方離曹聚仁家不遠。

但工作之餘,他很少去找曹聚仁,只是幾星期通一次電話。

有次,夏衍的夫人蔡淑馨就問他,你和老曹關係這麼好,你倆為啥不多走動走動?

夏衍就指著遠處的鐘樓問:“你聽過鐘聲吧,如果將耳朵貼到鐘上,它的聲音美妙嗎?”

蔡淑馨說:“貼得太近,耳朵哪受得了,當然談不上美妙。”

夏衍點了點頭,笑著說:

“交友就如聽鍾,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的關係才會和在遠處聽鍾一樣美妙。”

周國平先生也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過分的熱情,於人是一種負擔,於己是一種消耗。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不是親密無間的距離,而在於恰到好處的關心。

守好彼此的邊界,把自己當外人,把別人當別人。

懂分寸,去將心比心;知進退,做到熟不逾矩。

唯有如此,才能讓一段關係越過乍交之歡,走過久處不厭。

03

  • 少念人過,多記人好。

茫茫人海中,相逢即是緣。

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相互付出;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彼此懂得。

無論生命中遇到哪種善意,都值得我們銘記於心。

詩雲:“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行於人世間,少念人過,多記人好,是非就會減少,道路也會變寬。

倪萍的姥姥早年間還在農村居住時,與一位鄰居的關係十分要好,在那個艱難的年代里,兩家互幫互助,有往有來。

劃分貧富農時,鄰居害怕自家被定性為富農,就請求姥姥幫忙藏下家裡的十幾匹布。

姥姥心善,沒多想就應承了這件事,硬是抗下了村委會的層層盤問。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幾年後鄰居為了幾個兒孫的前程,竟然主動去揭發了當年的事情。

姥姥氣得渾身發抖,家人都以為她不會再與這家人有任何往來了。

但到了院中果子成熟的季節,姥姥還是照常裝滿一籃,讓孩子送去給鄰居嘗鮮。

年輕時的倪萍,只覺得姥姥太傻太老實,如今卻讀懂了姥姥的智慧。

姥姥常說:“別人犯錯少計較,自己犯錯多考慮,不難為別人,也別跟自己過不去。”

也正是因為這樣,姥姥的人緣極好,日子過得也比別人家火熱,一輩子舒坦自在。

作家劉墉說:

“我從來不相信世上有聖人,只知道無論賢人、偉人、好人、壞人、大人、小人,大家都是人。

脫去外衣,每個人都是雙肩承一喙的生命。”

是啊,人無完人,是人都會有私心,是人都會犯過錯。

有時候,我們需要善忘,忘記別人的錯;有時候,我們需要記得,記得別人的好。

別因為一次矛盾,就變得老死不相往來;別因為一次過錯,就抹殺對方所有的好。

為人處世,少盯人短處,多看人長處,是修養;少念人壞處,多記人好處,就是成全。

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人這輩子,註定不可能脫離人群而存在。

與自己好好相處,是向內生長;與他人好好相

給人生留個缺口
給人生留個缺口
2025-03-26 02:25:37
破局的力量
破局的力量
2025-03-26 02: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