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不能吃肉?醫生提醒:要想血脂不升高,肉類應該這樣吃
更新于:2025-04-14 14:04:08

高血脂,以往常被視作“中老年人的專屬煩惱”,如今卻成了不少年輕人的常見問題,彷彿一張無形的“健康大網”,悄悄籠罩著許多人。一查體檢報告,發現膽固醇、甘油三酯數值飆升,好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不能吃肉了”,連平日里最愛的紅燒肉、牛排都得忍痛割愛,生怕血管被油脂給“堵住”,好似肉就是導致血脂高的唯一“罪魁”。

那些完全不吃肉的人,未必能把血脂降下來,甚至有人因吃素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代謝能力下降,使得血脂越發失控。更極端的是,有人靠米飯、饅頭、土豆等主食填飽肚子,碳水化合物過量後,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異常,刺激肝臟製造更多脂肪,讓血脂不降反升,這些問題才是被忽視的“血管隱患”。

吃肉和高血脂的關係錯綜複雜,關鍵不在吃不吃肉,而在吃什麼肉以及怎麼吃。有人一聽豬肉,就覺得它肯定比牛肉、雞肉更易讓血脂飆升,彷彿豬肉就是“油膩”的代表。但仔細對比會發現,不同部位的肉脂肪含量差異巨大。比如100克瘦豬肉的脂肪含量大約只有6克,而一塊帶皮雞腿的脂肪含量可能超10克了。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覺得牛油果健康,每天吃一個,可100克牛油果的脂肪含量超15克,比瘦豬肉還多兩倍有餘呢。可見,真正影響血脂變化的,是脂肪的比例與攝入量。

肉的吃法也直接左右血脂情況。有些人對肥肉避而遠之,卻對炸雞、紅燒肉、烤肉吃得歡。然而這些烹飪方式會使肉類脂肪發生變化,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它就像一個“破壞者”,不僅讓“壞膽固醇”升高,還會減少“好膽固醇”,使血管變得愈發脆弱。研究表明,常吃油炸食品的人,血脂異常概率比普通人高出30%以上,而習慣水煮、清蒸、燉煮肉類的人,血脂水準往往更平穩。吃肉本身沒錯,吃錯了才會讓血脂升高。

吃肉的時間同樣影響血脂。有人白天吃得少,晚上卻大魚大肉,一頓晚餐彷彿要補足一天的營養,結果睡前血脂水準猛升,肝臟代謝負擔加重,長此以往,血脂越來越難控制。研究發現,晚上攝入過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人,患脂肪肝和高血脂的概率,比早晨、午餐適量吃肉的人高出40%以上。肉類最佳食用時間是早晨和午餐時段,這樣既能提供身體所需蛋白質,又能讓一天能量代謝更平穩。

搭配食物也關乎血脂變化。有人習慣吃肉配米飯、饅頭、白麵包等高碳水主食,這會使胰島素水準迅速升高,而胰島素是促進脂肪合成的重要激素,最終導致更多脂肪存於血管內。相反,若肉類搭配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像綠葉蔬菜、燕麥、豆類等,膳食纖維會與膽固醇結合,加速膽固醇排泄,從而減少血脂升高。研究顯示,每天攝入足量膳食纖維的人,血脂水準比纖維攝入不足的人平均低15%左右。這說明血脂異常的人,既要關注肉的種類,也要留意搭配食物。

吃肉過量固然不行,完全不吃肉也會有問題。高血脂的人,不應極端戒肉,而是要調整飲食結構。比如可用魚肉、雞胸肉替代部分紅肉,魚肉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能降低甘油三酯,減輕血管炎症,對心血管起到保護作用。紅肉也能吃,但要選瘦肉且控制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紅肉攝入量不超過75克,差不多就是一塊撲克牌大小的瘦肉。過量攝入紅肉,尤其是加工肉製品,像香腸、培根、腌肉等,反而會增加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血脂問題光靠控制飲食可解決不了,運動也是關鍵一環。有人血脂高了就一味少吃,結果越吃越少,身體代謝變慢,血脂降不下來。適量運動,比如每天快走30分鐘,如同給身體注入一股“活力源泉”,能促進血液迴圈,提高身體對脂肪的利用率,減少脂肪在血管內堆積。研究發現,長期堅持運動的人,壞膽固醇水準比久坐不動的人低20%以上。運動的目的是讓血脂更穩定,讓血管保持彈性,降低血栓風險。

總之,高血脂並非意味著不能吃肉,真正危險的是吃錯肉、選錯吃肉時間、搭配錯食物。調整飲食結構,摒棄不健康烹飪方式,合理搭配膳食纖維,控制總熱量攝入,再加上適量運動,血脂自然能慢慢恢復正常。很多人把肉當作“血管殺手”,實則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才是讓血管堵塞的根源。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