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廊坊日報
春盤品清歡
■楊彩霞
春日遲遲,微風煦暖。鄰居自鄉下歸來,帶來滿滿一大袋香椿芽,慷慨相贈於我。那紫紅色的椿芽,鮮嫩欲滴,宛如初降人世的嬰孩臉頰,細膩嬌柔,仿佛輕輕一觸便會有水珠沁出。折下一小段,濃郁而獨特的香氣瞬間盈滿鼻端,似山間縹緲的雲霧,悠悠然在空氣中彌散開來。
在中華飲食文化的長河中,香椿炒蛋堪稱一道兼具美味與養生的佳餚。走進廚房,不過片刻工夫,一盤香椿炒蛋便已上桌。金黃的色澤,外酥裡嫩的口感,香椿那獨特的芬芳,與柔軟的蛋香相互交織,恰似一幅明媚的春光圖,滿室都流淌著春日的溫暖與生機。兒子吃得津津有味,竟一口氣扒拉了兩碗飯。愛人見狀,俏皮笑道:“暗香浮動,咬一口春天,心自芬芳。”誠如《隨園食單》所雲:“美食者,非僅果腹,更在品其韻味也。”此般香椿炒蛋,便是春日韻味的絕佳體現。
民以食為天,美味當先。若論春天裡可食的樹芽,香椿當仁不讓地佔據首位。文學大師汪曾祺在《家常酒菜·豆腐》一文中,以“筷子入口,三春不忘”盛讚香椿拌豆腐。他筆下椿芽的鮮香躍然紙上,視其為這道美食的靈魂所在。可見,香椿以其獨特的魅力,早已俘虜了眾多食客的味蕾。
除了香椿,槐花亦是春日里不可多得的美味。四月的春光如酒,漫步於槐樹林間,潔白如雪的槐花在枝頭輕輕搖曳,恰似仙子翩翩起舞,如夢如幻。明朝詩人林大春有詩雲:“呼童采槐花,落英滿空庭。”從文人墨客的筆下,不難看出,槐花自古以來便是令人垂涎的食材。歲月流轉,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平民百姓依舊能在舌尖上品味到春天的饋贈。
童年的時光,宛如一首歡快的歌謠。那時,我最愛與小夥伴們一同爬樹採摘槐花。爬上高高的樹丫,仿佛置身於春天的懷抱之中,滿目皆是蔥蘢的綠意,清新的氣息撲鼻而來,愜意而自由。記憶里,媽媽做的槐花炒蛋,花香四溢,口感嫩滑。多年後的今日,我亦如媽媽一般,精心烹製著槐花炒蛋。那鮮甜細膩的滋味,那瀰漫在空氣中的香氣,搭配上蔥花醬汁,再經一番精美擺盤,宛如一件藝術品。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鍾情於野菜和有機食物。對於久居城市的人而言,食用野菜不僅是追求健康飲食的選擇,是擺脫轉基因食品、預製菜和不衛生速食等困擾的有效途徑,更是一種對遠離喧囂、找尋兒時“媽媽味道”的情感寄託。
香椿、槐花、艾草、春筍……這些樹芽野菜,皆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是餐桌上的山珍。蘇轼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寫道:“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寥寥數語,將春茶的淡雅與春菜的鮮美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人品嘗春盤時的愉悅心境也躍然紙上。原來,清淡之中的歡愉,才是人生至樂。
這些山珍野菜,宛如成年人心中的美食白月光,拼湊起最甜蜜的童年記憶。它們時常在午夜夢回時,悄然觸動味蕾,勾起那一縷縷馋意。
嘗春盤,品清歡,在一方小小的餐桌上,邂逅生活中最美好的幸福,恰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