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治日報
在文字中感受漢語之美
——長治一中教師傳授學習語文方法解鎖效率秘訣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時刻面臨著破解學科發展困境的挑戰。那如何讓語文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底色與發展引擎呢?
重視閱讀思考,做到一盤棋謀劃、整體性佈局。語文能力的提升是“慢功夫”,需打破學段壁壘,堅持幼、小、初、高相互銜接,建立“基礎積累-方法建構-深度思辨”的階梯式培養模型,真正將每個階段教育目標細化到哪些詞、哪些句、哪些文、哪些思維訓練。如小學段以“興趣奠基”、初中段聚焦“閱讀策略”、高中段強化“思辨深度”,避免重複低效的機械記憶。
因時制宜、因人施策,實現精準把脈與因材施教。針對初中階段學生普遍存在的語文學習時間壓縮現象,建議構建“省時增效”教學模式。如:通過“微寫作”訓練實現寫作能力的高效提升;踐行葉聖陶“語文的外延即生活外延”理念,指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生活化學習。對於理科優勢而語文薄弱的學生群體,需特別注意其學科發展失衡的深層癥結。建議實施靶向干預策略:針對書寫潦草者,可側重客觀題答題規範訓練;針對古詩文薄弱者,可引導其參與默寫題命制,在逆向命題過程中加深記憶;針對寫作困難者,可採用“AI輔助+思維可視化”模式,先藉助人工智慧生成初稿,再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結構優化與內容評價,逐步掌握寫作思維路徑。
突破校際壁壘,做到聯動式推進、合作式共贏。近年來,教育部門及學校持續加強校際交流合作,通過組織學習考察、專題研討等活動,有效促進教育資源的共用互鑒。為進一步突破校際壁壘,我們一方面可建立區域學科共建平臺,形成優質課程資源庫、教學案例庫的常態化共享機制,通過聯合教研、師資輪崗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可深化數字化應用,建設覆蓋全市的雲端教育資源中心,開發在線名師課堂、跨校選修課程等模組,運用智慧技術實現優質師資的精準化流動。
語文教育的本質,是“用文化的泉水滋養生命”。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既要當好“解題高手”,更要成為“思維導師”,唯有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漢語之美、思維之趣、文化之根”,才能讓語文真正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精神母語”。 ·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