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來賓日報
書香漫卷處 歲月自成詩
□ 劉 敬
我的童年,一如生我養我的那片土地,色彩單調得近於晦暗,所以,讀書常常是一種奢望。記憶中,我唯一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書是父親不知從哪裡帶回的,父親不看時,我便胡亂翻翻。因書中遍是擬聲擬態,多用兒童語彙,倍顯詼諧搞笑,我便東挑西揀地尋些有趣的情節囫圇吞棗地閱讀。
我讀中專時,校園內外曾掀起一股汪國真熱,詩句流行,雜誌風靡,令人眼花繚亂。惟臺灣作家張曉風,以一篇簡淨而柔情、細膩又溫婉的《地毯的那一端》,頃刻間引爆了我隱秘的品讀渴望,令我熱血翻湧且刻骨銘心。《第一場雪》《愁鄉石》……一篇篇,一頁頁,安撫著、慰藉著一個青澀懵懂的毛頭小子那躁動又迷惘的心,可謂曉風自清爽,惹人總沉醉!那些經典之作在我的手邊、枕畔散溢著恆久的芬芳,讓我常讀常新常覺溫暖。
書讀得多了,心頭自然生癢。於是,寫作的路自然而然地在我腳下延伸,曲折向前。其時,身陷困難企業,我一心想擺脫語言的平庸,渴望筆底生花並由此“殺”出一條生路來。我對錢鐘書的《圍城》算是一見傾心,以至不忍釋卷,即便多年後執教時,仍常帶進課堂,給弟子們作“現場解剖”。別的不說,談到修辭,論及比喻,書中可謂俯拾即是,什麼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隨處可見。
書香漫卷處,歲月自成詩。散文、隨筆、小說集;魯迅、莎翁、張愛玲……圖書館、新華書店、家中的書房,都成了我的“精神療養院”。最令人感慨的,是離開企業后,我憑藉那些年的讀書積累與寫作功底,順利走上了教師崗位。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書、教學,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使我在工作中少了一些捉襟見肘的尷尬,多了幾許遊刃有餘的從容。讀書可悟教學之道,書中能覓育人良方,能讀有所獲、思有所得,向弟子們傳遞正能量,陪他們一起撰寫感想,點燃希望,一起成長,成了我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