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當講臺化為思維的發射塔,當操場躍動成長的脈搏……池州市東至縣將學生擺在“C”位,正以創新“五育並舉”為經緯,編織出一張立體育人之網,為新時代育人答卷注入了蓬勃活力。
從靜思到表達,小講師撬動思維課堂
“這道題還可以這樣解……”勝利鎮中心小學403班湯一伊站在講臺上,繪聲繪色地解析道。台下,恍然大悟的同學們掌聲雷動。
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碰撞。而這樣的場景也正在東至32所小學同步上演。自“數學小講師”活動啟動以來,4000余名學生從解題者蛻變為知識傳播者。在至德小學的錄播室,小講師們用動畫演示拆解“火車過橋”難題,用畫板剖析邏輯鏈條,將晦澀的數學原理化作趣味課堂。
“為了講透一道題,孩子鑽研了三種解法!”家長顧霞感慨道,現在孩子學習更主動了,成績也直線上升。
“講題是思維的顯性化過程,學生需重構知識、驗證方法,甚至創新命題。”縣小學數學教研員程老師表示。為此,東至教體局建立了優質講題資源庫,推動數學學習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各校更創新實踐“1+N”導師制、“每日一講”“數學講題擂臺賽”“親子講題”等模式,助力學生實現從“會做”到“會說”的跨越。
從方寸到天地,陽光課間賦能全面發展
上午9點45分,敬慈小學的操場化身活力磁場。1780余名師生隨《運動員進行曲》的節奏,以“方陣輪轉法”展開跑操、跳繩等活動,整齊劃一的佇列如流動的畫卷。
而這震撼一幕,正是東至“陽光大課間”工程的縮影。今年以來,東至推行“體育強基計劃”:每天1節體育課、課間活動延長至15分鐘、上下午各30分鐘大課間,確保學生日均運動達2小時。
各校還因地制宜,打造個人化運動方案——敬慈小學的“L型走廊運動系統”讓雨天長廊變身體能賽道;青山中心學校將古詩韻律操與竹竿舞融合,讓非遺與體育共舞;至德小學的“運動段位制”激勵學生衝刺“青銅跑者”稱號;巨集毅中學則以“動靜結合”模式,讓每個學生找到熱愛的專案……“人人有專案、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的體育新格局逐漸成形。
“一月一賽事”機制更以賽促練、以體育人。全員參與、集體展示的課間活動,不僅強健體魄,更讓學生在汗水中學會協作與堅持。如今,陽光下的笑容成為校園最美的風景。
從課本到自然,研學實踐叩響科學之門
春光明媚,東至的研學熱潮正酣。華龍洞遺址與星空之城這對“研學雙子星”,以文化與科技的雙翼,托起青少年的探索之夢。
在華龍洞陳列館,張溪鎮坦埠中學的學生們屏息凝視“東至姑娘”頭骨化石。“眉脊低平、顴骨突出……這些典型特徵印證著東亞早期智人的進化密碼!”在研學導師的講解中,3D動態骨骼模型與全息影像交織,將人類演化史濃縮於方寸展廳。當虛擬復原的遠古頜骨在光影中漸變,有學生驚歎:“課本上的插圖,竟是鮮活的生命軌跡!”
而在星空之城,科技的浪漫直抵宇宙深處。天文館內,八大行星全息投影環繞,“嫦娥五號”模型揭開探月奧秘;VR設備中,月球背面的環形山近在咫尺,稚嫩的驚呼此起彼伏。氣象館里,風暴模擬系統前,小小預報員們爭相破譯天氣密碼,科學的種子在此悄然萌芽。
“研學不僅是行走的課堂,更是思維的遠征。”縣教體局工委委員吳秉華表示。從遠古文明到浩瀚星河,東至以實踐為舟,載著學子駛向更遼闊的知識海洋。
從思維課堂到陽光操場,從方寸教室到天地自然……在東至,知識不再囿於書本,成長亦不止於分數——教育的真諦,將在一場場創新實踐中,綻放無限可能!(丁滿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