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內耗的思維方式#
更新于:2025-04-11 08:05:48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本周討論角

#不內耗的思維方式#

    每期一個從社交媒體中選出年輕人高討論度的“生活話題”

    近幾年常常流行一個心理學詞彙“內耗”,它也叫“精神內耗”。簡單地說,就是無意義的內心活動太多,導致自己焦慮、缺乏動力、不自信、敏感、悲觀。我們應當避免精神內耗,也要通過豁達的心態去提升心理容量。如果我們能從思維模式上改變自己,減少負面心理的生成,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精神內耗。來看看網友們分享的自己成為不內耗的人的方法。

    @slumber:

    想內耗時我會問自己五個問題

    作為一個負面情緒較少、被周圍朋友認為高能量的人,分享自己的決策框架:我盡量多做那些我認為有用的事情,然後問自己這五個問題——

    1.這件事情能讓我變健康嗎?

    比如說鍛煉、早睡、吃水果,能讓我更健康。

    2.能激發我的正面情緒嗎?

    內耗本身沒法給我帶來愉悅感和任何幹活的動力,與其糾結不如去看看書。

    3.能給我帶來實際好處嗎?

    沒有實際利益糾紛的爭吵純粹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但如果吵贏了就能獲得利益,我或許會據理力爭。

    4.我能做到兩全其美嗎?

    那些舉手之勞、對我沒有損失又能增進群體利益的事,我很樂意去做。

    5.這件事能增加我希望的行為的發生頻率、減少我厭惡的行為的發生頻率嗎?

    比如被人身攻擊,我會糾正對方的觀點,提高對方做出類似行為花費的成本,我不接受任何針對人身的攻擊。

    @比比羅木:

    與人相處,先展示力量再表現友善

    以前我很困擾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避免被他人PUA。後來我發現,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自己應該先展示力量,再表現秩序,最後才流露友善。這個順序很重要。我若往往一開始就把友善顯露徹底,就變成了一個沒有底線、沒有力量的好人,即使自己感覺不開心還是選擇遷就別人,那麼別人怎麼對我就只能憑對方的良心了,內耗就必然會產生。

    @哈默:

    不問結果去做事,享受做事的過程

    做喜歡的事,本身就是很大的意義。比如我寫作從不是為了要成為海明威,寫作就是表達自己的旅途,過程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如果不小心成為了海明威,那是喜上加喜。

    再比如,現在我也在拍短視頻,其實我很喜歡這種狀態,它是記錄自己的過程,年老時,看到以前的自己,能很幸福地說一句:“原來你是這樣走過來的,如果我能讀懂你的所有故事,我一定會愛上你。”

    太功利的人生有個致命的缺點是容易患得患失,甚至沒有結果時會滑向萬念俱灰,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人崩潰的瞬間,往往是覺得那個射程範圍的目標自己無法實現,頃刻把你擊垮。而享受過程、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是翩翩起舞的樣子,即使沒有飛往雲霄,我也見證過自己最美的飛翔。

    享受並熱愛你做的事,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了,它也是讓你一生閃亮的基石。

    @雲在青天水在瓶:

    要求高的人,容易比別人想得多

    一個人容易感到焦慮、壓力,有強迫症,可能恰是因為他優秀(或有優秀潛質)。

    有些人的樂觀也許是因為思維缺少全面性和必要的細節,所以他們覺得一切盡可為之,沒有顧慮。工作事業中,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寬鬆寬容,好比面對一個10級難度的問題,因為視覺圖元低,只能捕捉到5級,又沒有那麼較真的執念,含糊解決到3級,剩下的問題直接通過合理化思維抹掉了。他們想得開,認為不存在盡善盡美、無標準答案。

    這種樂觀不能說不好,也看到很多人因為簡單、直接、相對專注、內耗少,而達到了不錯的基礎成就。只是對另一種性格的人來說,以價值衰減為代價得到的成果,似乎沒什麼意義。

    能力和思維中上及以上的人,他們的外部世界沒什麼硬性阻礙壓迫,限制和標準來自於自身。要求高的人,容易比別人想得多。對他們來說,理想的出路是不斷增強自身,提升實力信心以達到從容自洽,而不是放棄自己的心性。

    @阿布醬:

    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自己

    1.人接受了自己,才會欣賞他人,才會和比自己厲害的人產生連接,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自卑自憐上。

    2.永遠不要放棄拉自己一把。

    3.擁有面對恐懼時依然可以行動的能力。

    4.不要羨慕他人的優勢,而是靜下心來認真盤點自己的優勢。

永遠不要提前焦慮
永遠不要提前焦慮
2025-04-14 12:37:43
修養自己最好的方式
修養自己最好的方式
2025-04-14 2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