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山日報
朋友問,你每天都讀書?我先是一愣,後訕然一笑。
不敢肯定自己是那種非常自律之人,捧書啃讀,發憤忘食,人見人誇,不過,我每天一定會安排時間讀書,只是隨意性比較大。所以,我承認自己有讀書的習慣,但與理想中那種“一天讀一本”或“一週一本”有很大差距。一是讀一讀想看的某本書,慢慢讀,深淺由己;二是隨便翻一翻書,看到什麼讀什麼;三是在前兩者之間隨意切換,不設定什麼目標,不把讀書當成硬性任務,保持著閱讀的經常性。
“書”,原來指經典名著《尚書》,現在理解為一切書籍。讀百家書,有一百種美的享受,慢讀書則別有一番滋味,正如宋代大儒陸九淵詩雲:“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一直以來,我不挑剔讀什麼書,感興趣是第一位,讀有益自己的書,比如,文化類,歷史類,哲學類,傳記類;散文,隨筆,名家的,現代的。在我看來,每讀一本書,就是和作者在對話,把學習的心情變成一種與人交流、思想碰撞、觀念整合的心情。讀不同的書,於是乎,就有了與先賢為友,與古聖為友,與偶像為友,與意境為友的多重機會,因而,我覺得讀書不孤獨,不負擔,不緊巴,可以理解為一件很輕鬆,每讀必有收穫的事。
讀書與求知,一定要有立場,而且一定要有自己所信服的立場,“求真”是我們之所以閱讀的關鍵。讀書可信,但也可不全信,為可信的知識點一讀再讀,就是拓展閱讀;為不全信,或半信半疑的知識點而多方閱讀,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斷加大閱讀,不斷多書閱讀,通過求證、明辨、思辨、獨立思考等漫長過程,眾多知識點就在腦海裡有了清晰的梳理、歸類。朋友很關心,讀了那麼多書,記得住嗎?我的經驗是,記住感興趣的點,忘記也無妨,不行再看,重新思考,重新獲得感悟,再次遇到似曾相識的“老朋友”,似是故人來,那種讀后感覺很是舒坦。
這世間,哪有什麼“下筆如有神”般的天賦,能輸出,必先“補”大腦。讀書,當作日常必需事,像兩餐或三餐飯一樣,興致濃時,加點“夜宵”也是可以。如此,習慣漸成自然。
我越來越喜歡“隨筆”這種文體,隨筆一記,兼有抒情和議論兩種特性,敘事、評論、感悟不拘,篇幅隨心,落下的文字與你的所見所思所得有著天然親近感。一日一記,多日一記,一日多記的這種碼字頻率,寫作的節奏也就成為像讀書一樣“習慣成自然”的狀態。
每天寫一點文字,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小心情、小頓悟、新發現、新觀點,這些“隨”興而起的瞬間,時時處處事事都可以寫成文章。不要給自己寫作設置條條框框,不要固定時間,不要限定地點,電腦上可以寫,在草稿簿上、手機上都可以隨時比畫,工作的時候工作,娛樂的時候盡情娛樂,運動的時候就去酣暢淋漓……總之,莫因寫作影響生活,影響工作,也不因人情世故,因生計生活而耽擱記錄精彩文字的閃現。很多文字,很多段落,可遇不可求。
讀書,是遇見自己;寫作,是看見自己;生活,是懂得自己。我一直以為,它們可以年歲並進,也可以各自安好。人有一點執著的愛好,不失“理性”地活著,富有“理趣”地記錄,這樣,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