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保持慈悲
更新于:2025-04-13 15:33:24

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曾做過關於《社會關係如何影響死亡率》的課題研究。

他們連續10年跟蹤調查7000人發現:

樂於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情況和預期壽命明顯優於常懷惡意、心胸狹隘的人。

並且,後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

俗話說: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可見,養生的關鍵並不在於外在的保養,而在於心靈的滋養。

對他人多體諒,少苛責,一念放下,天地皆寬,身心皆安。

01

常言道:百病由心起。 人活於世,只要與人相處,就免不了有矛盾和衝突。 但很多時候,折磨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態。 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動輒心存不滿,怨懟他人,才造成了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巨大消耗。 小說《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的經歷算是一個典型。 希斯克利夫被呼嘯山莊老主人肖恩收養後,愛上了肖恩的女兒凱薩琳,卻受到她哥哥辛德雷的百般阻撓。 受挫之下,希斯克利夫外出創業,並在三年後致富歸來。 再回故土凱薩琳已嫁作他人,他心生憤懣,恃機開始了一系列報復之舉。 在他處心積慮的謀劃下,復讎計劃進行得很順利。 但希斯克利夫卻開心不起來,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扭曲,對身邊人也越發刻薄。 到後來,就連僕人們都不堪忍受莊園裡陰鬱的氛圍,接連逃離。 而他自己,空有一身財富根本無福消受,每天都活在無盡的不甘與痛苦中。 最後,他被內心淤積的負能量折磨得形容枯槁,疾病纏身,不治身亡。 古語有言: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做人氣量太窄,不看人好只記人過,看似矛頭指向的是別人,實則消耗的是自己。

那些憋在心裡的氣,遲早都會化作身體積下的病。

名醫郝萬山記錄過一則他所經歷的真實醫案。

多年前,一個14歲的女中學生在父親的陪同下,找到他看病。

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學習優秀的她未能入選學校第一批入團的名單。

女孩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氣得每天吃不下,睡不著。

父母想盡辦法寬慰她,但她卻越想越不甘,一段時間后出現了胸骨后堵悶的癥狀。

後來女孩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在大醫院做了開胸食管手術,才把病治好。

巧合的是,三十年後,郝萬山醫生又見到了她。

此時的她,已年逾四十,卻依然性情偏激,因為時常與家人爭吵而導致舊病復發。

備受疾病折磨的她,求助郝醫生該如何斷除病根。

郝醫生只能搖頭歎息:“這個問題不應當問我,而應當問你自己。”

人有三大折損:怨、懟、恨。

做人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氣,把負面情緒壓在心裡,這就如同給自己的身體埋下定時炸彈。

等到它堆積到極限之日,也就是身心崩潰、病痛爆發之時。

02

很多人之所以習慣苛責他人,揪著錯誤不放,無非是出於一種得理不饒人的心理。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怎麼算都是筆虧本帳。

因為無論跟誰過不去,最後都是在跟自己過不去,耗神又傷身。

懂得寬以待人,謙和戒怒,才是聰明人滋養身心最好的良藥。

作家莫言曾在演講中,憶及他童年時的一段經歷。

一次他陪母親跟著鄰里去撿別人地里剩下的麥穗,結果卻碰到這家主人。

當時撿麥穗的人很多,對方見他們孤兒寡母好欺負,伸手就扇了母親幾個耳光。

看著對方兇惡的嘴臉,莫言暗下決心,有朝一日定要為母親討回公道。

多年後,莫言終於在集市上又遇到打母親的那個人,對方已白髮蒼蒼。

莫言衝上去就想教訓他一頓,不料卻被母親一把拉住:“兒子,當年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不是同一個人,放他走吧。”

母親的眼神仁慈且堅定,讓莫言備受觸動。

莫言的母親一生缺衣少食,却能健康活到古稀之年,正是得益於這份仁和寬厚的待人智慧。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一個人的處世心態,最能決定他的健康狀態。

國學大師季羨林被下放接受改造時,受到不少同事和學生的批鬥。

多年後季羨林得以平反,恢復原職,卻沒有存心報復。

甚至當一位曾經參與批鬥他的學生寫書稿,想請他題名推薦時,他也毫不計較,爽快應允。

活到98歲高齡的季老,曾將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歸結為三個字:“不嘀咕”。

就是永遠以開闊的心境面對一切,絕不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反覆糾結。

無病因心寬,壽長因性慢。

寬和之人,在諒解他人的同時,也在治癒自己。

他們總是豁達為人,從不把侵擾身心的負能量藏在心裡,因而換得健康常在。

03

這幾年,“養生”成了熱門話題,層出不窮的養生理念和方法也應運而生。

很多人追求食補藥補,不惜掏大價錢買健康。

可俗話說得好:養生不養心,等於扔黃金。

若心態不好,所有局限於外部形式的保養,都只是捨本逐末。

我有個同事,長期堅持練習瑜珈,絕不碰垃圾食品。

一日三餐必須得清淡少油,還搭配了齊全的保健品。

然而從今年春天開始,她整個人突然開始劇烈消瘦,去醫院檢查后,被診斷為甲亢。

醫生告訴她,甲亢大多源於情緒不良。

事實上,她心裡一直藏著事。

婆婆曾極力過反對她先生和她交往,雖然後來兩人還是結了婚,但她對此無法釋懷。

每次見到婆婆她都忍不住冷嘲熱諷幾句,婆媳關係更加惡化。

只要她先生一回去看望父母,她就忍不住胡思亂想,唯恐婆婆在背後說自己壞話。

長此以往,縱然吃再多補品,也是徒勞。

我們很多人,在養生路上折騰不休,卻忘了大道至簡的真諦。

養生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早已給出答案: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人的精氣神若能安寧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就無從發生。

而欲善其身,必先治其心。

新加坡慈善家許哲女士出身貧寒,年輕時飽經生活困苦,卻喜樂自在地活到了113歲。

只因她一生奉行與人為善,晚年更是把時間精力都用於做公益。

有人請教她長壽秘訣,她說:“我不說不好的話,不想、不做不好的事。”

周有光教授曾遭遇過動亂年代的磨礪,受了不少罪,但他卻很少對人動怒,更不亂髮脾氣。

他袒露自己活到百歲高齡,並沒有什麼方法可言。

只身體力行五個原則:不輟、不怒、不懶、不憂、不貪。

這些故事,都為我們驗證了一個道理:

修一顆慈悲心,才是養生的至高境界。

人越寬和,越不會被偏執的念頭所牽制,越是能平和地面對問題,處理情緒。

繁思易寡壽,性善病自退。

當你做到寬容處世,仁厚待人,練就不怨不尤的淡然心境,自會過上無憂無傷的健康生活。

04

想起楊绛先生所言: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照顧好自己,除了健康,什麼都不是你的。

少生氣,少計較,多開心,輸了健康,贏了世界又如何?”

很多時候,想開看開,放過別人,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 

是非置於笑,對錯皆釋然。

縱有三千煩惱,也能活出事過心寧,只生歡喜不生愁的姿態,這才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學會翻臉
學會翻臉
2025-04-06 12:19:23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2025-04-06 15:06:52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2025-04-06 2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