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紐西蘭旅遊時,在海邊看到過一棵長相奇特的“牙刷樹”。
當時我就疑惑,平常樹木都是由主枝分層向四周生長,怎麼這一棵卻是側向生長? 後來從當地人口中得知: 這處海域的風力特別強勁,尋常形態的樹木生長在這裡,因為受風面積大,與風形成對抗,很快便會被吹倒。 只有像這種隨風向生長的樹,才能在此地生存下來。 也因此,它成了當地一道獨立的風景。 聽到此處,我才恍然大悟:不對抗,原來是一種比硬剛更強大的力量。
以前我總以為,凡事都要強硬一點,人才能活得更好。
卻不知,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就是凡事不對抗。
01
不對抗非議
《增廣賢文》裡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很多非議。
去反駁,去辯解,去爭論,只會讓自己內耗不已,事情也會越描越黑。
不回應,不搭理,不解釋,外界的言論再盛,也影響不了你的生活。
作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也受過諸多非議。
當年拍電影,有人譏諷他“三腳貓功夫”;後來做美食節目,又有人說他“濫竽充數”。
對於這些非議,蔡瀾始終都是入耳不入心。
別人說別人的,他則繼續忙著寫書、旅遊,去各地品嘗美食,活得瀟灑而隨性。
後來有網友問他,如何看待別人的負面評論?
蔡瀾只回了四個字——不理沒事。
其實,褒也罷,貶也罷,過眼雲煙一剎那。
若為了這一剎那的爭議,而耗費盡唇舌去辯、去解釋,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黃永玉早些年也一直被一個叫范曾的畫家詆毀。
那人說黃永玉的畫“崇洋媚外”,嘲諷黃永玉是一個二三流的畫家。
還在自己的畫中,把黃永玉醜化成一條狗,被洋人牽在手裡。
可黃永玉對這些事情從未回應過,他照舊畫畫、讀書,看山看水,彷彿從沒聽過這些刺耳的聲音。
漸漸的,這些言論就自己消散了,而世人對黃永玉的喜愛卻依舊沒有減少半分。
南懷瑾先生曾說:
“人生在世,被人批評沒有什麼不得了。如果對別人的談論過分認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
在這世間,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被誤解;任何一個決定,都可能遭到質疑。
與其置身是非之中,被別人的非議左右言行,不如任由他人評說,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不辨是非,方能得大自在。
當你不爭不辯時,你周邊的嘈雜之聲都會遠去,你便能不被世俗所擾,真正活得悠然自在。
02
不對抗孤獨
有人說:“孤獨是生命的底色,每個人都是奔走世間的獨行客。”
然而很多人行走在世間,卻害怕孤獨,不肯與孤獨共處。
為了對抗孤獨,他們奮力擠進人群,渴望被理解、被認同。
為了和人群相處,他們費力經營各種人際關係,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
可當真正置身人群中時,他們又會發現,內心的孤獨感是那麼的強烈,那麼的不可忽視。
反觀那些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從不對抗孤獨,反而能從獨處中實現生命的圓融。
我國著名繪本畫家蔡皋,就是後者。
雖然她也時常身處孤獨之中,但她卻欣然接受,從不會有無人相伴的孤獨感。
她在自家的屋頂修築了一個花園,獨處時,她就靜坐在花園之間,攤開畫本,勾勒那些美好的景色。
世間萬物流淌在她的筆下,她於孤獨中畫畫、聽風、喝茶、閑坐,精神也愈發自足而豐盈。
她曾在書中說過對獨處的理解:
獨處的時光是一種孕育的時光。
種子發出芽來,心內開出一朵花,是寂靜中的美。
這正應了一句話: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
一個內心豐盈,不與孤獨對抗的人,他身上不會有形單影隻的自憐,只會有獨來獨往的自得。
可以說,生命的豐盛,從享受孤獨開始。
在往後的日子里,嘗試著放棄從人群中汲取滿足感,接受孤獨是生命的常態。
在沉默的時光里,活成自己的靈魂伴侶,把歲月釀成清酒,把孤獨熬成溫柔。
03
不對抗挫折
易中天在武漢大學教書時,因講課默犀利,深受學生喜愛,每一堂課都爆滿。
正因如此,他入職不到一年,就從教師升為了副主任。
但他的過快升遷,也引起了其他同事的不滿排擠。
學校分配宿舍時,他分到的是最破舊的房子;他的課好評如潮,卻始終評不上教授職稱。
那段時間,他甚至窮得連煙都戒掉了。
為了讓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只得利用休息時間趕著一篇又一篇的書稿。
易中天也曾抗爭過幾回,但此舉並未改善他的處境,還險些使得他的課程被學校取消。
在這種處境下,他沒有再一味地對抗,而是開始目光向內,修煉自身。
他不再計較職稱,轉而豐富自己的學識,精進自己的講課方式;
生活窘迫買不起香煙時,他就勸自己正好戒煙。
在那段時間,他閱覽了大量書籍,寫出了《帝國的惆悵》、《藝術人類學》等作品。
隨著名氣的增長,他還獲得了百家講壇講演的機會,也因此,才有了他後來的一夜成名。
只要人在世間奔波,就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與不如意。
但內心強大的人,絕不會為此一味地內耗糾纏、自怨自艾,而是會如作家辛迪·芬奇所說:
“我會允許一切自然發生,並將之視為生命的風景。”
既然現實無法更改,持續抵抗,只會讓我們在絕望中迷失自己。
接納並允許所有事情的發生,生活才會演變成你想要的模樣。
04
不對抗命運
楊绛提到過一個“暈船法則”:
講的是人在乘船時,若總是僵直著身體,對抗船體的顛簸,人反而會被顛得暈頭轉向;
可若是放棄對抗船體,學著隨船擺動,人的暈船癥狀很快便會得到緩解。
人生如海上行舟,也總會遇到一些風高浪急的時刻。
用力對抗,只會讓原本就艱險的現狀,變得更加糟糕。
不如順其自然,命運的風把我們吹到哪裡,就在哪裡安定下來。
北宋年間,有一位少年,曾立志要通過科舉取仕,入朝為官,名垂青史。
誰知,他在十五年內考了四次,均名落孫山。
種種敗北的經歷,讓他不禁開始審視起了過往。
他也終於明白了那句: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於是,他不再執著於科舉,而是發揮所長,去了坊間填詞。
此後數年,他出入於市井巷陌,創造了上百個詞調,一躍成為了北宋詞壇宗師。
這個人,便是婉約詞派大師柳永。
柳永用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允許和接受。
畢竟人活在世上,有很多事情,不由我們掌控,比如生命的起始、命運的起伏。
有很多東西,我們亦無法決定,比如人間的聚散,世事的無常。
但盡人事,且聽天命,並允許一切發生。
我們才能與命運握手言和,清醒而篤定地走好往後的每一步路。
▽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一張漫畫。
就像漫畫中說的:
遭遇挫折、中傷時,你我若以一己之力對抗,只會受到加倍的傷害;
任由萬事自然穿過生命,不對抗、不硬剛,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一切經歷。
那麼所有糟糕的人和事,都將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獨一無二的成長契機,讓我們更加強大,也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