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家唐涯在《錢從哪裡來》中說:
“財富只是結果,它的背後其實是一連串關於人和資金的正確決策。”
賺錢這件事,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包括認知、思維、上進心和執行力。
《荀子》中講: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
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和努力賺錢的人並肩同行。
在他們的引領與滋養下,你會由內而外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01
在豆瓣話題“職場那些事兒”上,網友@阿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大學畢業不久,就入職了一家連鎖服飾店,當了門店店長。
初入社會的她,工作非常賣力,一見到顧客便笑容滿面地迎上前,熱情介紹新到的款式。
每天下了班,她也絲毫不敢懈怠,積極復盤自己的話術與服務態度。
可任憑她怎麼下功夫,業績也始終提不上去,月月在公司排名墊底。
而跟她同一時間入職的同事,卻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銷售之王。
明明出售的東西差不多,可同事的店裡客人絡繹不絕,還有不少忠實的富婆客戶。
同樣都在勤奮工作,為什麼自己始終看不到成效,同事卻做得紅紅火火?
阿靡怎麼都想不明白,便請那位同事吃了頓大餐,主動向對方請教。
同事也不藏著掖著,一針見血地指出:她的門店運營模式太過單一。
同事還指導她,一方面要去市面上做調研,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另一方面要去學習故事行銷,喚起顧客的情緒共鳴與消費熱情。
簡而言之,就是用差異化引流,用情緒價值引導付費。
阿靡立刻按照同事的建議,做出了一系列調整,銷量果然有了明顯提升。
隨著門店業績的提升,她的工資和提成也漲了好幾倍。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口袋裡的錢,是腦袋裡認知的變現。
所有懂得賺錢的高手,往往都擁有深刻的洞察力,總能快速摸透各行各業的運行機制。
跟這些高認知的人相處,你會在耳濡目染之間,洞穿事物本質,迅速完成進階。
而每拆掉思維的一堵牆,你人生的天花板就會抬高一層,看到的景象也會更開闊。
02
有個叫克里斯的年輕人,剛上大學時,結識了一群愛玩遊戲的室友。
沒過多久,他也跟著沉迷起遊戲,一玩起來便廢寢忘食,精神日益萎靡,學業也停滯不前。
直到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認識了校友馬克。
馬克跟他的室友截然不同,熱衷於讀書和鑽研程式設計,滿腦子想著前途和賺錢。
跟馬克相處久了,克裡斯慢慢戒掉了遊戲,也積極研究起程式設計。
在馬克的邀請下,克裡斯還與他一同創建了一個社交網站。
這個網站就是後來的Facebook,馬克則是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
幾年後,Facebook全球註冊用戶超過5億,一躍成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社交軟體之一。
年僅26歲的馬克·紮克伯格,登上了全球青年富豪榜榜首。
同為創始人的克裡斯,自然也成功躋身億萬富豪的行列。
克裡斯感慨道:“如果沒有認識馬克,或許我還是一個深陷遊戲不能自拔的年輕人,或許我還正在為謀得一份工作而發愁。結識馬克,改變了我的一生。”
想起這樣一句話:人很難被教育,但容易被感染。
如果身邊的人渾渾噩噩,你也會無所事事地混日子;
倘若身邊的人勤奮上進,你也會受其影響,發奮圖強。
努力賺錢的人,進取心更強,總是忙忙碌碌找事做。
他們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情,會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你、激勵你,促使你擺脫懶惰,戰勝挫折。
任何時候,只要跟在他們身後,你的人生也註定會不斷往上走。
03
自媒體作者蘇雨辰是個網賺高手,利用互聯網賺到了上百萬。
談及自己的心得時,他強調了一點:凡事先動手做起來,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平時刷手機、瀏覽網頁時,只要看到有人分享賺錢機會,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快速入場,迅速實踐。
自媒體興起的這幾年,他每天雷打不動地早起寫文章、拍視頻,全網積累了不少粉絲。
見他做得風生水起,有個失業的朋友很是羨慕,提出想跟著他一起做自媒體。
一開始,他給朋友制定了嚴格的工作計劃,包括按時按點寫文案、拍視頻、復盤。
在他的督促下,朋友很快便順利上手,3個月賺到2萬多。
看著銀行卡賬戶餘額,朋友信心滿滿,決定自己單幹。
可人一旦沒了外部壓力,亂糟糟的思緒就在頭腦中佔據了上風。
每天打開電腦準備工作時,朋友總是擔心自己寫不好文案,遲遲不願動筆。
有時候甚至不知不覺刷起了視頻,聽上了音樂,不知不覺玩到天黑。
如此折騰了2個月,朋友什麼名堂也沒搞出來,更沒賺到一分錢。
很多時候,一個人能不能賺到錢,全看自身的執行力。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
“我和窮光蛋最大的不同,不在於我是世界首富,他身無分文。
我和他們真正的區別在於: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我都能夠在5分鐘之內投入自己的工作里。”
在相同的時間里,窮人要麼瞻前顧後地猶豫,要麼漫無目的地消磨。
富人卻不困於內耗,不耽於享樂,只管行動起來,創造更大的價值。
但執行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後天訓練逐漸養成的。
學會主動尋求外部壓力,與努力賺錢、說干就幹的人一起做事。
在對方的影響下,你也能做到先上場,再調整,先完成,再完美,踏上賺錢的最快路徑。
04
美國富豪羅伯特·清崎,自稱有兩個“爸爸”。
其中,窮爸爸是他的生父,雖是一名大學教授,卻一輩子深陷債務的泥沼。
富爸爸則是清崎好友的父親,初中都沒畢業,卻打造出十幾億的商業帝國。
而兩位爸爸的差距,主要取決於心態的不同。
窮爸爸嘴上常念叨:“涉及錢的時候,別去冒險,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為了圖個安穩,他多年來按時上下班、拿工資,有機會也不敢做任何投資嘗試。
結果,經濟危機來臨時,窮爸爸不幸被學校裁員,生活跌入低谷。
與之相反,富爸爸經常告訴清崎:“很多人是因為太害怕失敗,所以才會失敗。”
早早出來打工的他,攢到一筆錢後,便開始嘗試投資開店、經營超市。
由於經驗不足,他屢次創業失敗,甚至多次瀕臨破產。
但他從不氣餒,而是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直到把虧損變為盈利。
清崎將兩位爸爸的人生軌跡看在眼裡,並決定追隨富爸爸學習。
他廣泛涉獵各個行業,研究市場趨勢,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
一路走來,他也遭遇過決策失誤、投資失敗的打擊。
但每到這個時候,他總會想起富爸爸的囑咐:“接受失敗的現實,並把它轉變成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次次激勵。”
最終,清崎成為知名的企業家、投資家,40多歲便身價過億。
一個人能不能成事,就看有多大的抗挫力。
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挫折就驚慌失措,一遭遇打擊便全盤否定自己。
可對努力賺錢的人來說,挫敗不過是成功的前奏,熬過去就是贏家。
跟隨會賺錢的人,把風險、危機和失敗,當作自己人生的養料。
你會在越挫越勇的歷練中,修煉成更好的自己。
▽
網上流行過一個說法,叫“財富濃度”。
它指的是,每個人的財富水準,都是自身所處圈子的平均值。
跟遊手好閒的人在一起,你大概只能勉強溫飽;跟拚命賺錢的人一起,你也會跟著晉升到更高階層。
一個高層次的圈子,一群優質的領路人,是普通人可遇不可求的福報。
人生路上,遇到努力賺錢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
跟著他們不斷向上延伸,我們才有可能突破自我,實現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