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是我的朋友,她在幼兒園已經任教十幾年了,最近她在帶小班,班上有一個孩子很愛哭。
她跟可哥媽媽說:“早上您送可哥上學,走的時候,忘了親她一下,可哥又哭了……”
可可愛哭,已經不是幼兒園的新鮮事了,早上去上學,媽媽忘了跟她告別,她要哭,傍晚放學的時候,媽媽晚了一會兒,她更要哭。
在幼兒園裡面就更不用說了,跟小朋友玩著玩著,不知道為什麼,可哥就哭起來了,已經有小朋友給她起外號了—“愛哭鬼”。
可哥媽媽也很苦惱,女兒是不是太嬌氣了,動不動就哭了,沒有一點控制力,這該怎麼辦呢?
面對孩子哭了這個問題,家長們的反應大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家長比較有耐心,他們會讓孩子哭一會兒,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還有一類家長會比較強勢,他們在孩子開始掉眼淚的時候,就嚴厲地制止孩子,不允許他們哭出來,孩子安靜下來了,家長也省事了。
我們看起來是第二種方法比較省事,孩子不哭了,似乎就是最好的結局。
但是,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也許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和心理健康,有完全不同的影響。前者父母的孩子,也許到大都是動不動就哭,後者的孩子,即使不開心,也會忍住不哭。
01
動不動就哭和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後有何差距?
第一,情緒表達方面,有很大區別。
哭是孩子情緒的表達,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長大後,可能依然傾向於直接通過哭泣、訴說等強烈的方式表達情緒,表達之後,就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了。
他們在表達情感時較為衝動,且往往容易乏理性思考。
而那些忍著不哭的孩子,可能更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善於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容易給人一種冷漠或難以親近的印象。
這些孩子因為過度壓抑情緒,導致內心積累過多壓力,在某個時刻可能會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
第二,人際交往能力也不同。
你會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呢?是不易表達情緒的人,還是說愛哭、愛笑的人呢?我反正是比較喜歡這樣愛表達的人。
愛哭、愛笑的人往往充滿活力和真實感,和他們相處,生活充滿了色彩和溫度。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擺在臉上,讓人很容易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無需費力去猜測。
另外,動不動就哭的人,他們的感情往往更細膩,他們可能對周圍的環境變化、他人的情緒反應等比較敏感。
他們能敏銳地察覺到細微的差異,這種敏感性使得他們更容易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共情能力好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
而忍著不哭的人,可能內心會比較複雜,不容易交心,自然人際交往能力也沒那麼強了。
當然孩子愛哭,咱們也不能放任不管,家長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02
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保持冷靜、穩定的情緒。
大多數的媽媽,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立刻變得煩躁或生氣,這我是能理解的,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嘛。
但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孩子那面想一想,當他哭泣的時候,如果我們大聲斥責或懲罰他,會不會讓他更加傷心呢?
所以遇到孩子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深呼吸或者另外找個地方讓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後再處理問題。
再說,家長的情緒穩定,能給孩子傳遞一種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在哭,也不會引發更大的混亂,孩子的心情也會很快平復下來。
第二,給予孩子關注和傾聽。
當孩子哭的時候,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希望有人傾聽他的心聲。
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身邊,輕輕擁抱他們,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孩子你在他們身邊,願意聽他們說。
媽媽可以耐心地詢問孩子“為什麼哭”,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回答,不要打斷或批評他們的表達。
第三,理解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哭,我們要想他情緒穩定下來,就要學會共情,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情緒。
比如,如果孩子因為玩具壞了而哭,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傷心,玩具壞了確實讓人難過。”
也許孩子的事情在我們眼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孩子來說,每一種情緒都是真實而重要的。
第四,家長幫孩子解決問題。
找到了孩子哭的原因,我們更要和他們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孩子是因為和小夥伴吵架而哭,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解決衝突,如道歉、分享等。父母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責任感。
第五, 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
當事情過去之後,孩子情緒穩定后,我們應該教導他們一些情緒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數數、傾訴等。
讓孩子知道除了哭,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表達和處理情緒。
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嘗試使用這些技巧,逐漸提高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
老人常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叫喚的鳥兒有食吃”,我想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是一件好事吧,比那種忍著不哭的孩子好。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