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有一種愛,就像是鐵鏈,原本是為了保護你,但不小心把你綁得動彈不得。
很多父母的愛,其實就是這種“鎖鏈式”的愛。
他們不是真的想束縛你,而是想著:這是一種保護,這樣你才不容易迷失。這種“保護”常常開始於你三歲那年:你還不懂事兒,父母已經開始給你安排每一頓飯,挑選每一套衣服,甚至決定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他們覺得這樣是好意,而你卻可能覺得,自己已經被安排得像個機器人。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這種“被愛包圍到窒息”的感覺。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是父母該做的嗎?他們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操心嗎?
嗯,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父母的關心和説明是必不可少的。
但問題是,這種關心有時並不等同於説明,甚至在某些時候,它變成了“操控”。
當父母把自己的意願硬生生強加給孩子,甚至連孩子做選擇的機會都不給,這種看似充滿愛的行為,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
漸漸地,孩子會覺得生活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父母的,自己不過是父母夢想的延伸。
最終,孩子可能會用逃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反抗,甚至對一切感到冷漠。
01 為什麼孩子會“厭父母”?
有時候,父母真的沒有惡意,他們做這一切,只是出於對你的愛。
但這份愛,若沒有節制,就很容易變成控制。這種控制,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心理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做“父母控制性行為”。
意思是,如果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決策,甚至連孩子最基本的自主權都剝奪了,那麼這些父母不僅僅是引導者,更多的是“操控者”。
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對父母產生深深的反感,這種情感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
舉個簡單的例子,想像一下,如果每次你出門,父母都要告訴你今天穿什麼衣服,選哪個科目報考,甚至哪條路去上學都要他們指點,你是不是會覺得:“我的人生,怎麼好像不由我做主?”
這種被控制的感覺,久而久之,你可能不再珍視父母的意見,甚至開始懷疑:“我到底需要你們做什麼?”
我有個朋友,她的父母在她選大學專業時,不僅要求她選哪個專業,還列出了詳細的“職業發展規劃”,甚至做了她未來工資水平的預測。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有點喘不過氣來?她的心情很複雜:壓抑、困惑,卻又不敢反抗。結果,她大學畢業後,根本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甚至常常偷偷蹺課,不願意面對那個“自己從未選擇過的未來”。
她曾經對我說:“我到底是活給誰看?是活給父母,還是活給我自己?”
這句話,深深困擾了她多年。
02 讓孩子做決定,潛力才能被激發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力,但外界過多的控制和干預,只會讓這個潛力變得模糊不清。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一直代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永遠無法真正體驗到做選擇時的責任感,無法從自己的決定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所以,一個能夠獨立做決定的孩子,才是一個能夠面對未來生活挑戰的孩子。
我自己就有過類似的經歷。
曾經,父母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花了大量時間為我安排課程和課外活動。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那些課程,但因為害怕讓他們失望,我只能機械地跟隨他們的安排。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學會拒絕,自己做決定時,才意識到,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願望。
父母放手讓我選擇的時候,我不僅有了更多動力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也從中學到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03 尊重孩子的需求,才能避免過度干預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其實是過了頭。
你是不是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況:爸媽總覺得他們知道你最需要什麼,然而,你根本不需要他們插手太多。父母可能覺得:你離開了我什麼都做不成。你卻希望他們能適時放手,給你更多的自主權。
如果父母能時常問一句:“你需要我幫忙嗎?或者我能幫你到什麼程度?”很多不必要的干預就能避免了。
因為孩子,其實並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由父母主導,他們更希望父母能夠尊重他們的決定和需求。
我記得有一次,我朋友在做一份重要的報告,父母早早就開始提醒她要注意格式、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雖然父母的建議沒有錯,但她其實非常煩躁,因為她並不需要父母的過度説明。
她只希望在需要説明時能得到正確的建議,而不是全程跟著她“盯”著她。
所以,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愛孩子是一種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你需要控制孩子的一切。真正的愛,是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自己承擔後果,從中學習和成長。
最終,父母要記住兩點:一是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理解他們的需求;二是要相信孩子,給他們適當的自由,去選擇屬於他們的道路。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未來應該由他們自己去創造。
作為父母,放手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給孩子一片更廣闊的天空,讓他們在自由中找到自己的翅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