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過程發生,就是結果的意義。
讀完陳海賢老師寫的《了不起的我》,全書16.3萬字,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自我發展是一場無限遊戲。
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中提到:
有限遊戲,是以取勝為目的,以競爭為手段,無論輸贏, 遊戲都會停下來。
無限遊戲,是以延續為目的,關鍵是不能讓遊戲停下來。
而自我發展,就是一個無限遊戲的過程,關鍵是,不能讓它停下來,人生就有無限種可能。
讀完這本書,我至少有10多點收穫。
但為了最後刪減出3點,我在整個過程,不斷反問自己:哪個更重要?哪個對我説明更大?對別人説明更大?
在反覆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刪減,最後總結出3個對自己啟發最大的點。
1 課堂分離,減少內耗
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想過,能解決自己什麼問題。
直到閱讀到課題分離的主題,正好解決我當時遇到的困難。
我經常會因為考慮別人的感受,然後隱藏了自己的真正觀點,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工作。
在家庭,因為孩子出生,除了我們夫妻,現在多了3個大人,都是老婆的兄弟姐妹。
人一多,有的生活習慣我沒法接受,但是我卻不敢說,擔心傷害到他們,獨自忍受退讓,可是就是很累。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越想越氣。
當我學了課題分離之後,我明白自己其實是因為害怕衝突,希望關係和諧。
我也清楚,我提出觀點和建議,對方不見得會和我衝突,反而會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
甚至,我更明白,我提出建議是我的課題,對方無論是接受還是反對,這都是對方的課題,我無法決定。
於是,我現在會開始主動溝通,尤其是我觀點不一致的方法。
就這樣,家庭內耗少了,更加和諧了。
我有朋友欠我錢,溝通過,但是我擔心對方經濟壓力太大,所以一直沒有再次溝通,怕影響我們的關係。
後來我也明白,我主動溝通是我的課題,他怎麼解決是他的課題。
於是,我又一次主動溝通,也得到了滿意的答覆。
做銷售的時候,無論是賣課還是招商,我想主動私聊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別人怎麼看我,被拒絕了怎麼辦?
尤其是溝通牛人的時候,更有壓力。
瞭解到課題分離后,我也清楚,主動溝通是我的課題,對方認可與否,是對方的課題。
於是我當時直接私聊了一位牛人,想推薦我做的專案,沒想到對方約好時間,我們深度溝通。
即使沒有立刻成交,但是我知道成交是個進度條,溝通也是個無限遊戲。
對方暫時不夠瞭解,不需要,都可能是暫時的。
沒過幾天,意外她也在朋友圈發了我銷售的產品連結。
學了課題分離,就減少了內耗,讓自己有更多精力,做有意義的事。
否則,總因為別人的感受,消耗自己,反而會越來越弱。
而學了立刻用,也符合用 小行動建立新習慣 的心理學方法。
我的每個小踐行,都讓我在大腦里建立了新的經驗,讓我能按照新經驗去改變。
2 迷茫,是為了積累重生的力量
海賢老師在書中提到了: 人生就是不斷重生的過程,褪去舊殼,長出新殼。
這讓我想起自己幾次轉型,有的被動,有的主動,都有類似的感受。
而轉型帶來痛苦和迷茫,更是難受。
過去我遇到這樣的情況,要麼靠寫作、要麼靠閱讀,不知不覺地熬過那些痛苦的時光。
而海賢老師,讓我更系統地理解了 重生的階段:轉折、結束、迷茫和重生。
轉折就是遇到意外,接著不得不結束之前的職業或者關係,因為舊的關係、習慣和行為都要開始改變,這時候就會陷入迷茫,甚至想回到過去,最後熬過迷茫,獲得重生。
轉折和結束,就像夏季的森林 進入秋天后變得蕭瑟
迷茫就像冬天的樹木的死寂,甚至絕望
而重生就像春天裡嫩芽從石頭里長出來
迷茫是必經階段,就像我們在北方,沒法跳過冬天,直接到達春天。
有句話很讓我感動: 轉變有自己節奏,允許自己難過,允許自己無所事事。
迷茫的時間,就像蕭索的冬天,在積蓄春天的力量,積累重生的力量。
讓自己更好重生的方法,要麼是意外,要麼主動選擇另起爐灶。
另起爐灶,主要還是主動選擇,脫離原有的職業。
就像褚時健,從監獄出來後,沒有選擇乾煙草,而是選擇種柳丁。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從直銷轉型做財商教育的7年,是我成長最快的7年。
而財商教育轉型個人品牌後,我為了讓自己重生更徹底,我很少寫投資文章,很少講投資課。
也因為限制,才讓我在個人品牌領域,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內容,做成了新的個人品牌故事課。
這個過程 ,真的非常痛苦,讓我一度陷入迷茫,甚至想要放棄。
在我轉型私域帶貨後,我也在2個月內,在朋友圈輸出了大量關於私域的內容,來建立自己在私域流量和成交方面的專家地位。
這個過程,更難。
因為賣貨和賣課,側重點確實不同。
但也是這麼逼著自己輸出,反而讓自己重生更加徹底。
通過寫作,把重要觀念,刻在腦子裡。
3 創作和傳承,是生命的延續
書的最後,有一個向死而生的思考。
如果只有一個月的生命,我會選擇做什麼?
我可能會寫一本書。
如果有1年呢?那可能是寫一本更好的書。
如果有10年呢?那就是寫好幾本書,教很多學生。
我理想的晚年生活,是桃李滿天下,不少人因為我的踐行和觀念,發生真真切切的改變。
我曾經寫過40歲的自己要有三個標籤:作者、商人、投資者。
我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意外好運的是,書裡也提到: 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不容易有停滯感。
於是, 創作的人生,更像是無限遊戲。
也有人說: 創造作品跟生孩子一樣。
也確實,每一篇作品出來,都和生了小孩一樣,會有更強的幸福感。
但是我在這裡,對創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沒有創作,我可能是自私的,我以自我為中心。
而創作,讓我反覆思考更多人的需求,進而用作品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我脫離了自我,變得利他,讓更多人在我人生裡走過。
我想,這是寫作過去對我最大的説明。
寫作幫我克服了自我主義。
並且,創作也是生命的延續。
孔子的生命,被延續了2000多年,就是因為他弟子記錄了他的日常對話。
我們的作品,影響的人越多,就也可能讓我們的生命以一種新的方式,活下去。
除了寫作,我也想要影響更多學生,進而把自己的技能傳承下去。
畢竟, 創作和傳承,都是生命的延續。
閱讀了這本書,我對重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也很喜歡一篇漫畫的定義: 7年就是一輩子。
不過,我們不見得要頻繁換職業或者中斷舊的關係。
每7年,我們都可以通過學習新的技能,獲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