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長,從拒絕情緒內耗開始
更新于:2025-03-26 08:29:23

作者|帆書 · 十月的詩

來源|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大將軍郭的新書《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她從3階段、8步驟,來拆解52個心理主題,教你一寸寸認清自己、走出內耗。

每個正在被負面情緒所困的你,或許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藥。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別人面前,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

和同事意見不合,也不敢表露出來,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故意挑刺;

總是習慣於偽裝自己,擔心真實的自己不被喜歡……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抓住自己的缺點不放,卻對優勢視而不見?

在《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中,作者大將軍郭指出:

“這些情緒其實映射了,我們還不夠喜歡自己,沒有從內心真正接納自我。”

一個無法接納自己的人,也就無法看見自己的優勢,容易被外界影響。

學會自我接納,方能告別內耗,擁有情緒自由。

自我批判,是人生最大的內耗

在書中,作者講述了一位朋友的經歷。

這位朋友在別人眼裡非常優秀:事業有成、善良正直。

但在內心深處,她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大家的賞識。

這樣的自我批判,讓她陷入深深的內耗中。

每次和男友見面,她都要花上很長時間精心打扮,因為害怕素顏的自己被嫌棄;

在同事面前,她總是努力表現得無比堅定,因為害怕別人察覺到她的猶豫,就不再信任她。

就這樣,她一面拚命證明自己、一面拚命隱藏自己,身心俱疲。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內耗型人格”,是指:

當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時,就容易不斷自我否定,忽視自己的感受,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作家周梵年輕時,工作特別拚命。

每到週末,她剛想躺在沙發上放鬆一下,腦海裡就會響起自我批判的話:“你怎麼這麼懶啊!”

直到後來,周梵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不得不請假,才察覺到:原來,她一直在變相地懲罰自己。

在內心深處,她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一旦休息就會落後於人。

這樣的想法,把她困在無形的牢籠中,痛苦不堪。

就像作者大將軍郭說的:“沒有人能把自己不具備的特質表演一輩子,也沒有人一無是處、毫無價值。”

很多時候,讓我們深陷內耗的,往往不是外界的評價,而是內心的自我否定。

當我們習慣於用否定的眼光看待自己時,就容易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學會自我接納,把內心的批判換成肯定的語言,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足,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接納自己,是通往幸福的最佳路徑

作家毛姆說:“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接納平凡開始。”

人生最殘忍的真相就是: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學會與自己的平凡和解,看見、並培養自己的優勢,才是成就自己最好的方式。

毛姆從小性格內向,還患有嚴重的口吃,幼年時,他因為父母早逝只能跟著叔叔一起生活。

他的叔叔是一名牧師,性格木訥,對人十分冷淡。

那時,毛姆在學校受盡嘲笑,在家裡也感受不到一絲溫暖。這樣的經歷,讓他變得敏感又自卑。

那段時間,他不敢和身邊的人交流,只好沉浸在書海裡尋找安慰,他飽覽群書,找到了自愈的力量。

步入社會後,毛姆因為口吃,無法成為牧師,又因為性格孤僻,適應不了其他工作。

於是,他開始專注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文學創作中,很快一炮而紅。

毛姆說:

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我發現了自己的局限性。在我看來,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盡力做到最優秀。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越是抓著自己的缺點不放,就越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一蹶不振、自暴自棄。

就像書中說的:

“你可以固執,可以有很多不夠美好的缺點。

但勇敢地愛自己可以讓你成為那個即便沒有想像中好,卻仍不想讓人失去的存在。”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

放下對自己過度的期待,不因弱點,而自我否定;不因缺點,而自我批判。

溫柔地對待自己,才能溫柔地和這個世界相處。

人生最大的修行,是自我接納

書中有一句話,曾感動我許久:

“喜歡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和練習。換一種眼光看待自己,你會發現:

軟弱無力也有可愛的一面,偶爾的懶惰懈怠也可以理解為鬆弛自然。”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卻忘了,愛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納。

一個人,只有認清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三點建議:

① 接納自己的“失敗”

作者大將軍郭剛參加工作時,總喜歡事事追求完美。那時,她做什麼都要反覆思考、生怕犯錯,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然而,她越是小心翼翼,就越容易失敗。

後來,她改變了想法,給自己定下一年要“失敗”五次的目標。她發現,當自己放下顧慮後,反而沒那麼容易犯錯了。

她說:“成長,就是不斷讓自己‘擴容’。當你能接納錯誤和失敗,也就意味著能儲存更多的成功和幸福。”

自我接納,是積極改變的關鍵。

處處力求完美,無異於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允許自己失敗,就是成長的開始。

② 接納自己的“焦慮”

董宇輝剛進大學時,有段時間非常焦慮。

那時,他身邊的同學都說著標準的英語。只有他一開口就帶著濃厚的方言味兒。

為了填補差距,他每天苦練英語,卻依然改不掉自己的口音。這讓他陷入了深深地自我否定中。

好在,他及時調整了狀態,接納了自己說話暫時帶有口音的事實。

這樣的轉變讓他不再懼怕表達。這時,他的口語反而變得漸漸流暢起來。

就像他說的:“痛苦的本質,來源於你對現狀不滿;焦慮的本質,來源於你的成長速度太慢。”

焦慮,不一定都是壞的。有時,它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看清自己的狀態和需求,適時地做出改變。

不要去批判自己的感受,學會與焦慮和解。

接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合理地設定自己的目標。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③ 接納自己的“脆弱”

心理學家露易絲·海,從小父母離異,內心極度敏感脆弱。

為了尋求幸福,她早早地踏入婚姻,沒想到,卻遭到了丈夫的拋棄。

這樣的經歷,讓她認定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每天都活在自我譴責中。

直到後來,她接觸到心理學,才漸漸瞭解到:一個人唯有接納自己,才能重塑自我。

於是,她試著放下自我批判,接納自己沒有控制一切的能力。

終於,擺脫了“我很差勁”的想法,找回了自愛的力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認同”:

一個人只有理智地看待,並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外界的否定,不被困境擊垮。

我們常常要求自己堅強,卻忘了,接納脆弱,才是自愈的關鍵。

一個人,只有意識到“脆弱”的自己也是能被接受的、值得被愛的。才能坦然地和自己相處,獲得自愛的能力。

寫在最後

羅伊·馬丁納說:

我生命中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

此後,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

人生最大的動力,往往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的自我接納。

當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時,就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受不到愛和幸福。

願我們都能學會接納自己的一切,與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和諧相處,早日擺脫精神內耗、擁有情緒自由。

文章為被轉載公眾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饅頭商學立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