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人生走下坡路?
更新于:2025-03-26 08:38:33

在個人成長道路上,固步自封是一種可怕的狀態,這是一種停滯,長期來看,還是一種倒退,這種狀態會把自己逐漸捲縮到一個狹小空間的世界裡——現實的變化絕對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而轉移。

想要打破這種狀態,有且只有一個對應的解法,叫做空杯心態。

但我們時常都說的空杯心態,這具體指的是什麼,怎麼讓自己做到空杯心態?

所謂的空杯心態,平時喊多了,聽起來就像口號,但空杯心態,不應該只是成為一種口號,而是應該成為一種動力。

其動力源在於,人能感到自己存在不足、殘缺、單面,如此,才會讓自己對未知形成一種敬畏之心,這才是真正的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並不是說,我這個人很棒的,我是個謙虛的人,所以我要保持空杯心態——不是這樣的,這種故作謙卑,是一種自大,也是一種自戀。

空杯心態,講的是,對於我未曾了解的內容,有可能它會彌補我在某些事情上的認知缺陷,因此我需要保持空杯心態,這是一種由內而發的需求。

只有處於后一種所說的心態中,人才能放下認知防禦和情緒防禦,大量去吸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從而完成自我邊界的不斷伸展。

怎樣發現自己是不是懷有空杯心態的人?

其實看看自己日常行為習慣就可以判斷:

  • 看一篇文章,你是會為刷新認知感到樂此不彼呢,還是以提出批評意見為己任?

  • 和人溝通有傾聽障礙。當對方講述的時候,你是耐心聽完呢,還是會祈禱著對方快點說完閉嘴,因為你認為對方所說的都在你射程範圍之內,沒有聽完的必要?

  • 面對更牛的人時,你是會嘗試進行瞭解並承認別人的厲害之處,還是會覺得看不慣,產生排斥的心理?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中的吵架,兩個不願意去傾聽對方訴求的人,永遠都會覺得自己是對的那方,都覺得對方不瞭解自己真正表達的東西是什麼…….

這種雙方都只能聽到自己聲音的吵架,永遠只會把架吵出升級的狀態,你不升級,就覺得對方不夠重視自己的聲音,不能意識到你才是正確的,於是相互升級,哎。

不僅是吵架如此,懷著固有心態的人,面對新事物的時候也是如此,其心態總是防禦性質的,不僅體現在認知上的防禦,還會體現在情緒上的防禦。

面對自己不同意的東西,他們重心並不是去瞭解,不是放下戒備去傾聽,而是急於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這正是他們所擅長的技能,在一次次攻防之中,他們的自我解釋體系會越來越發達

別變成一個能夠為自己的脆弱進行狡猾辯護的人,這種狀態很危險

那怎麼才能真正的讓自己擁有空杯心態?

框架一:重心放在成長而不是自我證明。

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不必急於去糾正和反駁——對於你已知的東西,你證明一次跟證明十次,都不會給你帶來新的認知,只是把舊有的東西重複了十遍而已,你的認知世界不會得到任何拓展。

如果你放下心防,去理解對方為什麼會產生你所不同意的意見,會產生一種你所不能認同的觀念,對方產生這種想法的機理和緣由是怎樣的,基於什麼樣的出發點,又是基於什麼樣的論據,使用了怎樣的論證,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個過程,則會讓你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差異」能帶來成長空間。

我們極容易陷入到「認同陷進」之中,比如我們更喜歡那些認同我們、跟我們持有相同觀念的人,比如看一篇文章,通篇看下來,其實自己吸收到的往往就只是自己認同的一部分資訊。

這麼做無可厚非,因為同類相吸,因為跟我們一樣的東西,會讓我們有熟悉感、有安全感。

長期如此,甚至達到了排除異己的地步,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也沒有意願去瞭解,自己不曾接觸過某個類型的人也沒有認識的慾望……這是「偏食」,長期如此會導致營養失橫,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狀態。

成長,往往需要放棄部分的安全感。

對於心理強大的人,他們甚至會完全放棄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認知上的安全並不影響物理身體的安全,於是他們會不斷接受認知上的挑戰。

對於他們來說,最好能夠早點遇到認知坍塌,這讓他們可以儘早破除舊有的錯誤的認知世界,從而重新構建起來更合洽的認知新世界。

還有另一種成長空間,叫錯「錯誤」。

要意識到,成長經常是以錯誤為成本的,正因為「錯誤」對應的就是「正確」,那麼從「錯誤」走到「正確」的路,就是成長的空間。

面對差異和錯誤的時候,要放下自我的解釋系統,把重心放在成長上。

有句話說得好,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無法坦然接受差異和承認錯誤,那麼我們的偏見就不會得到矯正,思維上不合理的框架也無法得到修正。

當人在為自我進行防禦和解釋的時候,這其實就是在拒絕一種更大邊界的自我

就好像桌上放著一堆瓜子和一堆花生,你非得去抱著其中的瓜子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叫得越大聲,就越是在向外界聲明,除開瓜子外的東西都不是你的……但實際上,那對花生也有可能是你的。

我們腦中先存在的觀念,會讓你認為那是一種自我,那為什麼不會覺得,面前你所展現的這種不同側面的觀念,也同樣可以吸收進來消化,形成一個更大的自我

真正聰明的商人,不會白費力氣去跟人較勁比較誰錢多誰錢少,有這力氣,還不如想一想怎樣讓對方的錢落入自己的口袋

真正聰明的學習者,頭腦中是能夠存在不同思想和不同觀念的,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所著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書中有句很著名的話: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準

頭腦中同時存在不同觀念,甚至是相反觀念,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這個頭腦看待問題,可以不是單一的,它不是單一觀念的信徒,這種頭腦看待問題,往往可以做到「條件式的」

在這種條件情況下,持有這個觀念更適合;在另一種條件情況下,持有另一種觀念更為適合。

這不就是我們在數學課程中所熟稔掌握的分類討論思想嗎?

能夠使用「條件表達式」的方式來看待問題,意味著這樣的大腦,能夠對真相、事實以及這個世界,有著更為深入、更為精確、更為本質的把控

框架二:深入的學習。

都說學得越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因為深入的學習讓你進入了一個更大的世界,讓你感知到更多的不確定性——往往能看到宇宙的人,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那點認知量是多麼渺小,從而會自然產生敬畏之心。

所謂「能看到宇宙」,是一種深入學習的結果,你必須在某一個領域深入下去,才會發現這個領域中所存在的諾大宇宙。

相反,滿足於浮表的學習,則會容易讓人產生自大表現,總自以為什麼都知道了,這樣的人就不可能會有真正的空杯心態,他們只會在自己的世界裡,固步自封。

平時我們總說說要有空杯心態,但實際上,一個人能否擁有空杯心態,這是一種深入學習能力的結果。

因為只有深入學習能力強的人,才能夠在所學領域中,一次次的看到更大的世界——謂空杯心態,本質上就是深入挖掘自我認知需求的能力。

其過程總是這樣的,挖掘到自我認知需求後,也就是認識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認知缺陷后,我們就會想方設法的去補足這個缺陷——這個過程會體現出我們對外界知識的開放性,空杯對知識和認知有極強的向心力。

但同時,隨著我們被各種觀念以及知識逐漸填滿,不再是空杯的狀態,那麼已經吸收進來的這些想法和觀念便會形成固化的模式,這些固化下來的模式又會成為遮罩新知的障礙。

所以,你會發現,真正的空杯心態,應該是這樣一種態度,或者說是一種方法論:它需要你不斷深入學習,每一個階段深入的結果,都會讓你發現「空杯」,隨後空杯被逐漸填滿,你需要去挖掘下一個階段的「空杯」,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反覆運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完成認知的升級。

到了某個階段,你再也無法深入挖掘,也就是再也無法發現空杯,那麼對你來說,認知升級也就此止步。

從這點上看,我們最終都會在某種認知層級上感到「自滿」,這似乎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好在如果你已經窮盡可能的去深入探索,那這自滿,便不會只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勳章。

有人在井底自滿、有的人在井口自滿、有的人在天上自滿,你會發現,儘管他們都是自滿,但他們明顯不是一類人……某種程度上看,自不自滿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夠在什麼層級上自滿,這才是區別人與人差距的最重要因素

框架三:把二次好奇心開發出來。

說到深入,就離不開一個詞彙,叫「好奇心」。

回想我們的認知狀態,從一歲到七歲甚至是年紀更大一些,我們都什麼都感到好奇,什麼都想知道,對任何事物都會保持著極為強大的興趣,這是我們學習成長速度最快的階段。

再後來,熟悉這個世界之後,我們的好奇心好像慢慢消失了,乃至於現在很多人會抱怨自己說自己已經沒有好奇心了,願望之中總想複現兒童時那般的好奇力。

甚至會有一種觀點,批評成年人缺乏好奇心的現狀。

哎,這種現狀是必然的結果,任何一個人,把他放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起初會對陌生的世界產生好奇心,但隨著人對這個世界逐漸的熟悉和感知,這種好奇心,必然都會逐漸退卻的。

而我們羡慕某些人即便成年了,也依然保持著不一般的好奇心,不是因為他們本質上和我們不一樣,而是因為,他們的好奇心,是自己二次開發的結果。

第一次的好奇心,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我們把它當作自然的好奇心。

第二次的好奇心,則必須是自己開發出來的——我們的物理生命無法穿越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從而再次感受到自己擁有強有力的好奇力,但我們的認知可以做到

這正是學習的結果,只有不斷的學習,尤其是深入的學習,才能不斷的穿越到一個更為遼闊、更為陌生的世界,在那裡遇到自己的無知,在那個陌生世界里,你會產生許多的疑問,你需要重建你的認知,就彷彿當初來到這個世界一般…….

換句話說,在那裡,你會發現自己充滿好奇心,這是一種求知的好奇心。

其實這個旅程還是挺容易開啟的,凡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作為進一步探索的起點。

比如讀一篇文章,看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問問自己,這個概念是怎麼產生的,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你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多問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然後搜索也罷,進行主題閱讀也罷,都會讓你瞭解到更多的東西。

點的疑問,帶來對線的瞭解,對線的了解帶來對面的認知,對面的認知帶來對體的感悟,對體的感悟……總是,就是會看到更大的一個世界。

儘管旅程容易開啟,但能否持續走下去,能夠走多遠,則取決於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不同界定,有人覺得,我目前的世界挺舒服的,但有的人就覺得,自己的生命就應該多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就是要不斷對自己的認知升級換代。

後者,就要走上一條艱難的旅程,需要不斷克服心理上原有的封閉,需要不斷的對自己的認知較真和打磨,需要對思維上的局限性發出攻擊,會有挫敗也會有成長,期間見識到這個世界的參差百態。

不過,無論是選擇停留原地,還是選擇持續探索升級,任何的選擇都標示著代價的,至於你想要選擇哪條路,最終都取決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框架四:走到圈外。

就像打遊戲,如果你只看得到自己的小圈子,就會覺得自己技術挺好的,直到你看到主播甚至是職業頂尖選手的操作,才會發現自己存在巨大的進步空間。

圈子的作用,在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一般的圈子——厲害的人富集的圈子,或許會出現「人人皆可他師」的情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

多出去見識一些牛逼的人和事,對你將會是一種刺激,也將是一種激勵,尤其是自己領域中真正的大牛。

如果有機會能夠向他們請教,那就更好了。

能找到拿來和自己對標的牛人,是十分幸運的事。

這些領跑者的存在,已經清楚的向你證明,前面是有路可以走的,從此讓你不必擔心自己的路會通向何方。

你可以以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或者你甚至可以以他們作為假想敵,從而讓自己去超越他們——對標這些牛人和行業標杆,會讓你更清楚的看清自己的缺點、弱點、盲點。

至於這個過程中你能否超越他們,我們不知道,我們所能知道的事情是,當你這樣做,你無疑能超越自己。

老闆的頂級思維模式
老闆的頂級思維模式
2025-03-26 09: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