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優秀員工往往最先離職?
更新于:2025-03-26 08:23:37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職場話題:

為什麼優秀員工往往最先離職?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案例,幾年前,入職了一家互聯網+醫美行業的公司,這家公司發展勢頭在當時看著非常兇猛,每天都有新增使用者,每月都有新員工入職,

創始人甚至對外公開宣佈“三年攻佔全國市場,五年成功上市計劃”

結果,後面只用了2個季度不到的時間,公司現金流全面斷裂,拖欠合作商工資、拖欠員工工資、公司創始人攜款跑路,一度上了行業黑名單,而我,在事情發生的前一年,主動離職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避開了一場不必要的風波。

其實,當時很多人都知道這公司有很多問題,但大家好像都選擇了一葉障目,甚至自我麻痹,覺得再怎麼樣也不會倒閉吧?我並不是自我吹噓自己有多麼厲害,而且,當時那些沒有離開的同事,真的就是不夠優秀嗎?其實也未必。

但事實就是這麼殘酷,所以今天也想借這個機會重新討論下這個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借鑒和參考。

 1

優秀員工的離職

是對公司發展敲響的警鐘

這裡提出一個問題和大家互動下:

在一個公司里,除了公司創始人之外,還有誰最期盼這個公司能發展良好?

最大概率應該是優秀員工,因為只有公司發展好了,他們的付出才更能體現個人價值,在後期對外跳槽時,也能更好地擁有議價權,為未來的自己爭取更高的職業發展空間。

所以,不信你可以試試看,一個企業里,拼命工作的人大概率是優秀員工,可能有人會說了:

別人都在摸魚,就你玩命的工作,顯著你了是吧?

就我多年的職場經驗來說,越是優秀的員工越知道為自己的未來積攢籌碼,而且我也確實發現很多公司裡,除了有一批習慣性摸魚的員工之外,也有一批習慣性自律的員工。

我知道,在如今這個大環境之下,你提倡“加班”就是“內卷”,你提倡“自律”就是“工賊”,但現實情況就是如此:

越是優秀的人,越到最後擁有越多的主動權,所以他們可以選擇隨時離開;而相反,你看到那些對公司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人,真的是因為有多喜歡這個公司嗎?還是說:

是因為自己在外部根本沒有更優選,或者是自己現有能力完全無法應付外界的更高要求,所以只能在這家公司呆著。

就我自身的工作經驗來看,確實也是如此,以前進入到一個國企類的教育公司,入職第一天想趁著下班自己瞭解下公司的業務和產品,部門老員工就湊過來和我說,

我們公司不提倡加班,你下班了就早點回去,沒事別在公司呆著。

我知道,她是在“敲打”我,讓我沒事趁早回去,後來我也發現,她們確實從來沒有加班的習慣,有什麼工作任務也是能推則推,實在推不過去就拖到明天,或者甩給我這個新來的。

整個公司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穩定和安逸,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忙,但大家都知道彼此不過是換著花樣摸魚而已,這樣的情況最後導致就是部門工作效率極其低下,一天的工作甚至要拖到一個星期還做不完,部門每個人接到任務的第一反應就是:

這事不歸我做啊?憑什麼要我做。

再後來,公司因為這個部門沒有什麼產出選擇優化整個業務線,其實我還挺慶幸自己能早點選擇離開,而不是選擇繼續呆在這個看似安逸實則危險的環境里,沒有讓自己的職場寶貴時間被白白浪費。

其實,到後來我才明白,優秀員工的離職,是對公司發展敲響的警鐘。

只有真正為公司考慮的員工,才願意花時間去觀察和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在真正的發展,甚至包括其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和毛病,如果能改就積極去提出意見爭取優化,

如果大勢已去無力回天,那麼自己離開也許對他們而言,

也是一種良心上的安慰。

 2

你要承認

有些人確實和你追求的不一樣

如果你當下的職場環境讓你不知道怎麼選擇,這裡讓我想起《得到頭條》李南南曾經提出的3種公司模式,你可以針對性去代入自己:

1.家庭模型:

你可以把公司當你家,不過一干就得一輩子。但是,你可能也聽過那句話,通用電氣的CEO傑克·韋爾奇說的:

忠誠這東西,一點意義也沒有。

我理解他說的不是一個絕對判斷,而是相對排序。而且有句話說得好:

忠誠意味著你背叛的砝碼不夠而已。

有多少員工之所以不想離開,可能真的只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離開罷了。

2.婚姻模型:

覺得公司是伴侶,在職時你這麼想也沒什麼,但是,萬一離職呢?大概率就跟情侶分手一樣,老死不相往來,弄不好還得結點仇。

特別是入職的時候,鐵了心想給公司賣命,結果轉頭離職就把公司diss的體無完膚的案例,在某些招聘網站也是屢見不鮮。

3.學校模型:

覺得來公司就是學習的,周圍都是你的老師。作為員工,這麼想也行。但問題是,每家公司都甘心這麼幹嗎?萬一把你培養好了,你又走了,公司豈不是不划算?

其實,關於現代公司跟員工之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相處,這個問題早就被回答過了。

領英的創始人里德·霍夫曼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聯盟。

也就是,即使員工離職了,但跟企業之間,依然是一個聯盟式的共同體。

現在我們經常說的,球隊型組織,把後背交給隊友,這些說法都是從聯盟這個概念里衍生出來的。

其實,在回到武漢多年,我仍然很慶幸自己當年選擇去到深圳這樣的大城市,開啟了自己的職場生涯第一站。

在這裡,我可以系統地了解和學習4A公司的行銷模式和理念,我可以零距離地和更多海內外優秀職場人共事和探討,我可以擁有更加多元化的職場體驗,甚至在多年後,我依然可以和多年前的老共事有機會做新的專案。

在職場工作多年以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你要承認,有些人確實和你追求的不一樣。

有的人覺得能把今天糊弄過去就行了,而有的人會給自己立下非常清晰的職業規劃;

有的人覺得我拿多少錢就干多少事情,而有的人會從一件事情裡優化整個工作流程;

有人的覺得這事我能推就推最好不做,而有的人會選擇從這些事里提升職場能見度;

有的人覺得公司就是我拿錢幹活的地,而有的人會把公司當初自己的未來發展聯盟。

你追求什麼樣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理念,你未來的發展路徑大概率就是什麼樣的。

而每個職場人都會在將來為自己當下的選擇,去承擔後果,只不過結果各不相同罷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認識的那些職場優秀員工,通常都擁有了高於常人的發展目標,這其實也反推他們對外界的環境有了更敏感的適配度,一旦發現公司的發展匹配不上自己的價值,或者公司的環境充滿內耗、安逸、腐敗,

他們大概率會率先離開。

 3

團隊最理想的狀態

是保持最大靜摩擦力

回到本文的原命題:

為什麼優秀員工往往最先離職?

我覺得可以從內外兩個角度去分析:

首先,外部無非是公司的硬體問題。

情商管理專家特拉維斯·布蘭得伯利在領英發表了一篇文章,

說如果領導犯了錯誤,哪怕只是不能讓員工在工作中特別投入,最先離開的都是最好的員工,因為他們有更大的選擇權。

比如公司發展無法匹配個人現有能提供的價值、公司發展遇到瓶頸業務無法開展、公司環境

極度內耗、管理制度陳舊落後等等,都是導致優秀員工離職的誘因。

其次,內部原因更多是自身選擇問題。

就如上文提到的,優秀員工一般對自我要求和感知度會更高更敏感,一旦組織發展無法為自己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或者無法匹配自己的發展速度和高度,ta往往會選擇外部更優選。

在我以往的觀念中,我理解的優秀員工可能更喜歡那種領導賞識自己,自己的價值能發揮到最大化的地步,但後來當我讀過《詳談》中李翔採訪鏈家創始人左暉的一段對話:

左暉說在一個組織里,誰都想自己身邊可用的人很熟悉情況、很好用、很得力。但真要身邊全是得力的人,組織就會殭化,每個人沒有成長。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沒有進步,手下的人也進步不了,又不好意思跟這個管理者說。

所以一個默契的封閉組織不是理想狀態,最理想的狀態是保持最大靜摩擦力的狀態,總有用不順手的人,總有要帶的新人,總有被挑戰的危機感。

《詳談·左暉》

這才是穿越短短的組織蜜月期,著眼長線看利弊。

誰有能力製造這種摩擦力?左暉認為這個活兒就攬在自己身上。

所以他認為,自己不停給大家找不痛快,要求組織不斷折騰每一個人,恰恰是自己在給組織提供價值。

這段話給我這個職場人的最大感受就是:

真正優秀的公司,會主動追求公司的不安定性,而有些公司恰恰相反,會主動追求穩定感。

於是下迎上好,每個人都表現出對公司及其忠誠,看起來,好像公司一團和氣同氣連枝,實際上不過是在渾水摸魚罷了。

而這種看起來默契的封閉組織環境,或許也是促使優秀員工最快離開公司的原因。

畢竟,有什麼,比看著自己心愛的事物一步步滑入深淵更難受的事情呢?

既然無法挽救,離開或是才是最無奈的選擇。

寫在最後:

優秀員工的離職,本身就是對企業發出的一種危險信號,只是有些企業並不這麼認為,反而會覺得這幫人有眼無珠,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起劉潤老師寫過一段話:

企業拚命栽培員工,員工有了足夠的競爭力。在人才市場上,甚至在競爭對手那裡,特別受歡迎。同時,針對那些要離開的員工,並拚命對他們好,好到讓他們想要留下來。

我相信很多公司創始人也看過這篇文章,

只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這一步而已。

這大概也是自己公司永遠留不住優秀員工的根本原因。

做人做事的智慧
做人做事的智慧
2025-03-26 08:06:50